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守正創新 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樂 琦 王一賽
2023年09月25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正創新 推進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沉澱,更是文明互鑒的橋梁。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中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視為一門有價值的語言而進行學習。今年秋季學期,沙特所有中學每周開設兩節中文課程,僅麥加市就有超2.8萬名學生學習中文。9月6日,我國教育部與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簽署關於中文國際班的行政協議,推動在法中文教學發展。20世紀50年代起,國際中文教育致力於滿足全球國際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的需求,以創新發展為導向,積極開創新內容、開辟新模式、開拓新業態,不斷為增進世界各國文明對話、民心相通作出貢獻。

  中文煥發時代光彩

   中文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國際公共產品,中文日益成為國際社會感知中國、理解中國的一把鑰匙。從這個意義而言,一方面,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國際中文教育也天然地肩負有中華文明當代闡釋和創新表達的使命。

   錢鐘書先生1948年在《談藝錄》中曾明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這啟迪我們,世界各國人民的思維、道術、情感在不少情形下是相通的。公元353年,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修禊的聚會上仰望蒼穹,揮筆寫下《蘭亭集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1600多年后的2022年10月12日,歐洲航天局女宇航員薩曼莎在距離地球420公裡的高空“游目騁懷”,借由其中名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表達她俯瞰寰宇時的心緒。

   在近些年的國際中文教育實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所喜愛。從“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新漢學”計劃、漢教英雄會等國際中文教育品牌,到國際中文教育精品教材“1+2”工程、“故事裡的中國”叢書等國際中文教育資源,一系列具有時代魅力和世界意義的內容不斷豐富著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

   導航系統“北斗”、宇宙飛船“神舟”、火星探測器“祝融號”、探月工程“嫦娥”、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這些傳統而浪漫的名字連通古今,既是尋常百姓熟悉的文化符號,又蘊藏豐富的歷史內涵,成為“漢語橋”中文比賽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今年8月,來自世界120個國家的138名“漢語橋”選手相聚廣西,參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了解世界文明互學互鑒的文化淵源﹔體驗不同民族傳統民俗和服飾,感受“美美與共”的文化精神﹔在百色體驗直播帶貨的樂趣,領略中國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通過親身體驗當代中國在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科技發展等方面的成果,選手們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國際中文教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從當代世界各國人民共有和特有的生活經驗、現實需求、價值追求的角度尋找共鳴點,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魅力,引領全球中文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與欣賞中華文化。

  提升中文實用價值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國企業持續開展廣泛的國際經貿合作,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精技術、通語言、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長。由此,以“魯班工坊”“中文工坊”為代表的“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新模式蓬勃發展,進一步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實施“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對培養各國“中文+”復合型人才、助力中外經貿合作順利開展、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義。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簡稱“語合中心”)發布的《“中文+職業技能”教學資源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准》等規范文件,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模式的高質量、規范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今年8月,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首屆“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具體實施層面,“中文+職業技能”將中文教學與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已涵蓋醫學、高鐵、經貿、旅游、法律、海關等數十個領域,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培訓合作方面,“中文工坊”為中外職業院校、海外企業等機構合作提供“中文+職業技能”培訓,目前已在泰國、馬來西亞、阿根廷等國家建立19個中文工坊,受到學習者的歡迎。在課程開發方面,中文聯盟已陸續推出多門“中文+”在線課程,內容涵蓋餐飲、商務、旅游、工業機器人技術、創業策劃等。在師資培養方面,語合中心先后與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主管部門合作,開展“中文+職業技能”本土教師培訓,吸引100余所當地職業院校的數千名本土教師參與其中。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將學習者的中文學習與職業發展雙重需求相結合,幫助學習者將中文運用於高鐵、經貿、旅游、法律、海關等職業實踐中,提升了中文的實用價值。

  科技賦能中文教育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崛起,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積極擁抱新科技,數字資源不斷優化,智能產品不斷豐富,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可以說,科技創新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中文聯盟以人工智能、網絡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為支撐,運用多模態手段,將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結合起來,為全球中文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雲端學習資源。截至目前,該平台共匯聚300余門、1.8萬余節視頻課程,惠及全球201個國家和地區的700萬中文學習者。

   面向未來,無處不在的網絡泛在學習將成為全球中文學習者的主要學習方式。當前,“樂活中國”系列短視頻成為國際中文教育類網絡視頻課程的代表之一。“樂活中國”以在華外國人為講述者,以智慧交通、智能生活、校園生活、運動、美食、農家樂等為主題,立體化呈現外國人在中國的“樂活”故事,引領中文學習者從“樂”出發,沉浸式“樂”學中文。這不僅給中文學習增添了樂趣,也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

   語音識別、文字識別、手寫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逐步融入國際中文教育實踐,智能化產品與教學環境創設日漸豐富,提升了國際中文教學中的自主性、互動性和趣味性。近年來,海外中文智慧教室通過“同屏互動”“中外雙師”“線上+線下”等中文教學新模式,實現了實時、異地、雙向的國際中文教學,為更多國家提供優質中文在線課程資源。在今年7月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大運村的“漢語橋”數字中文體驗區吸引各國運動員積極參與“學說中國話”“學唱中文歌”“學寫中國字”等活動。運動健兒們在多媒體交互屏幕的互動中,輕鬆愉悅地邁出學習中文的第一步。

   國際中文教育在守正創新中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通過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感知探索中華文化之美的優質內容,開拓廣闊豐富的“中文+職業技能”綜合發展空間,打造輕鬆有趣、沉浸互動的中文學習體驗,搭建起聯結世界各國中文學習者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和紐帶。

   (作者:樂 琦 王一賽,分別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期刊出版與學術交流中心編輯)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