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走新路 創新知 育新人

◆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體現,是黨中央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政治囑托和精准把脈
◆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一個核心重大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關系,要把堅持“中國特色”作為爭創“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為堅持“中國特色”的目標和動力,在守正創新中推進二者的內在融合
◆ 中國人民大學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成為走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開路先鋒”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他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一年過去,人大師生對這條“新路”有著怎樣新的感悟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走進校園,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尋找新時代中國高校的辦學治校之道。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
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信和自覺
《瞭望》:經過一年來的實踐,你對“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有什麼新的體會?
張東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而“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體現,是黨中央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政治囑托和精准把脈。
一年來,學校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新路”的精神實質、科學內涵、根本要求,深入推進“新路”豐富實踐,細化落實學校的各項工作,加快建設“讓黨放心、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其中一個核心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關系,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關乎黨的全面領導,關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關系,要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新路。要把堅持“中國特色”作為爭創“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為堅持“中國特色”的目標和動力,在守正創新中推進二者的內在融合。必須堅定教育自信,核心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這是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准。
《瞭望》:在你看來,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准是什麼?
張東剛:世界一流大學最根本的標准是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次,能創造世界一流的新知成果,比如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等,揭示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就是創造世界一流的文化。
知識創新的肥沃源泉一定是基於時代偉大的實踐活動。我們強調“中國特色”,不是關起門來辦大學,不是就中國而談中國,而要立足在全球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把中國放在全世界的視野內。這樣,創造出來的新知,就具有世界意義和人類價值。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高等教育應當是胸懷天下、胸懷人類,把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為自身的使命。我們要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構筑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理論,引領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這應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自覺和精神追求。
中國人民大學西門
紅色基因是人大的底色、本色和亮色
《瞭望》:如何把中國人民大學的紅色基因傳承好?
張東剛:我們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為著抗日救亡而設”的陝北公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我國杰出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出任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
紅色基因是人民大學的底色、本色和亮色,其內核就是堅持教育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的方向,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傳承好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的核心就在於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師生的自覺追求。
一年來,我們在挖掘紅色校史資源上下功夫,啟動“高等教育紅色基因傳承和精神品格弘揚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共產黨創辦、建設、發展高等教育的光輝歷程,梳理校史中的紅色根脈,凝練以“陝公精神”為源頭的中國人民大學紅色精神譜系。
例如,我們建設專兼職結合的校史研究隊伍,出版“校史文庫”﹔在學校開設吳玉章等老一輩紅色教育家生平展,編撰《吳玉章全集》﹔多方征集校史相關紅色檔案材料,擴大館藏檔案資源﹔建設京內外辦學舊址校史紀念館,在延安揭牌“中國人民大學校史教育基地”,在四川榮縣建立中國人民大學人才培養教育基地和校史教育基地,在浙江玉環建設“高銘暄學術館”和中國人民大學人才培養教育基地等。我們還在全面梳理和研究學校的教育家,不僅弘揚吳玉章、成仿吾等紅色教育家精神品格,還要宣傳“人民教育家”衛興華、高銘暄的大師風范。
同時,我們利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弘揚紅色文化。打造《人大組歌》、話劇《陝北公學》等校園品牌文化活動﹔組織開展“深耕百年黨史路、追尋領袖初心路、重走人大校史路”等專項社會實踐﹔重塑開學、畢業思政大課,打造“天安門升旗儀式觀禮”“毛主席陝公題詞齊誦”等精品活動,構建沉浸式、全景式育人場域。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瞭望》:人民大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方面有哪些舉措?
張東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人民大學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責無旁貸,必須勇擔使命,走前列、作示范。
近年來,人民大學不斷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化、學理化、學科化研究,深化黨的百年奮斗偉大歷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研究,立足中國實踐闡釋中國理論﹔構建了“引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卓越的基礎學科、頂尖的社科學科、創新的交叉學科”的學科布局,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學科支撐﹔成立中共黨史黨建學院、紀檢監察學院等教學單位,設立“新文明史研究工程”等重大研究專項,開展“大平台、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建設,努力引領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形成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植根中國的學術體系、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推出具有學術價值、現實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創新研究成果﹔加快建設自主性、原創性、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打造“中國系列”“文明新形態教材”等高水平哲學社會科學教材,推動最新研究成果向教材、課堂轉化,形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斷從生成到運用的良性循環。
此外,學校還聯合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流大學共同組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大學聯盟”,發布《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倡議書》,建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平台。我們還希望能邀請海內外學者一起,重新梳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發展脈絡與歷史邏輯,重新審視中國人文明觀的當代價值。
《瞭望》:中國人民大學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研究上有什麼樣的思考和規劃?
張東剛:人民大學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歷史悠久、實力雄厚著稱,人大的校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史。一年來,我們通過抓大工程、建大平台、出大成果,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研究和傳播作出積極貢獻。
首先,全面實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建設工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形成研究闡釋及宣傳普及的整體合力。
其次,舉全校之力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優質發展。將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成為全國范圍內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堅強主陣地、標杆示范區。
此外,我們還成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明新形態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出版“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叢書”,舉辦了“中國式現代化”系列高端論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討會等品牌學術活動。
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的重要力量。為了研究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創立了“1+5 +N”的模式。“1”即整體性研究,把這一思想從歷史、理論、現實、世界的四大維度整體性展開研究﹔“5”即聯合多家研究機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五大重要方面展開合作研究﹔“N”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若干重要論述,由學校各學院和各學科來承擔。對內進行專門部署,對外“五路大軍”團結合作,形成合作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立德樓
打造思政教育“金課”
《瞭望》:人大在立德樹人方面有何經驗,如何實現“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人大師生的自覺追求”?
張東剛:這些年,我們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復興棟梁、強國先鋒”。
首先,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此,我們開設了習近平總書記五大重要思想概論課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本科專業方向班,我和校長帶頭講授“中國式現代化大講堂”示范課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其次,創新育人頂層設計。學校率先成立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強化黨對人才培養的全面領導,推動實現家校社育人資源一體化融合、本碩博育人鏈條一體化設計、校院班育人載體一體化建設。
三是深化實踐育人改革。持續建設“紅船領航”“千人百村”“街巷中國”等實踐育人載體,推出“先鋒闖將”優秀學生培養計劃﹔全面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史”系列調研訪談項目(簡稱“832工程”)﹔實施研究生“強國先鋒營”項目,通過“思政教育+學術培養+職業訓練”模式,打造新時代實踐育人體系。
四是完善“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實施“123金課”項目,即精心建設100門素養核心課程、200門專業核心課程、30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此外,還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中心,開設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課程,加強體育課程建設,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
《瞭望》:如何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金課”?
張東剛: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立德樓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並參與討論。這個教室現已被我們開辟為“先鋒思政課智慧教室”。去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和延安中學在這間教室以線上線下方式開展聯學,舉辦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活動,聯合啟動首批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項目等活動。
一年來,學校從教師的集體備課、聯合授課、共辦學生活動、黨員培養銜接等多方面,發揮好首都地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牽頭高校作用。例如,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基地和研究中心,不斷拓展中學合作平台,制定“先修研學”的課程清單,啟動“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創新大中小學“學、研、講”一體聯動機制。
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我們持續建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升級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台,優化大中小學思政課線上線下“同備一堂課”“同上一堂課”等品牌項目建設,探索建立面向全國的課程思政數字化資源平台與教學案例庫。
此外,還做實做優集體備課制度,繼續發揮校內名師帶頭講好思政課的示范作用,組建了師生宣講團、“延河講師團”等,為大中小學一體化“講准、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
《瞭望》:人民大學是如何建設教師隊伍,培育“大先生”的?
張東剛:人大歷來是人才薈萃、名家雲集之地,建校至今涌現了一大批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大先生”,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教師必須有愛黨愛國的赤子情懷、甘當人梯的奉獻精神、厚德修身的師者風范、嚴謹治學的扎實作風,才能做學生的才學之師、德行之師、信仰之師,成為“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
為此,我們一方面是努力營造培育新時代“大先生”的文化環境,樹立“大先生”優秀典型,涵養優良師風,引導全校教師向模范教師看齊。例如,舉辦“吳玉章師德師風大講堂”,攝制“人大 人師”系列視頻,宣傳學校紅色教育家、“人民教育家”的光輝事跡和精神品質,充分發揮“大先生”們在學校事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激勵培養中青年教師骨干方面,我們還搭建形成全鏈條人才成長通道。聚焦建設學校戰略人才力量,啟動“名家大師和戰略科學家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鍛造”“青年拔尖人才孵化”以及“管理和教輔人才培優”四大工程,分類施策,有序推進。
在創新人才管理制度體系方面,學校聚焦人才“育、引、選、管、用、退”全過程,起底式更新、制定和集成人才管理制度文件,加快形成理念先進、評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轉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體系。
去年,我們召開了人大歷史上首次人才工作會議,提出新時代人才強校“三步走”發展戰略。近期,學校還出台了《大力推進新時代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20條》,希望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結構優的新時代人才隊伍。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提升治校效能 勇做“開路先鋒”
《瞭望》:人大下一步有哪些規劃和打算?
張東剛:闊步新時代,我們要守好黨創辦的這塊重要陣地,更要發揮好引領示范作用,在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各方面、全過程之中,抓小、抓早、抓細、抓實、抓深、抓透。
一是抓戰略謀劃。去年10月,學校召開第十五次黨代會,把學習貫徹總書記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黨代會報告的主題主線,制定了學校今后5年和到2037年建校百年的奮斗目標,明確了當好“六面旗幟”、聚焦“八項工作”、實施“十大工程”的總體思路和工作部署。
二是抓班子隊伍。去年我們以抓校級領導班子為重點,強化“常委意識”“中管意識”,今年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抓學院、抓二級單位,突出黨建引領和綜合治理,堅持干部的政治素質、班子的政治功能、單位的政治生態“三位一體”統籌推進。
三是抓制度體系。通過“立、改、廢、釋”,對學校3000多項制度進行起底式修改完善。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建工程,而我們要走的“新路”也要靠一套先進科學的制度體系作保障。
四是抓導向風氣。把完全形成嚴的氛圍作為根本目標,確立干事創業的導向,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堅持“機制不停、人員不散、責任不變”,持續深化中央巡視整改。完成紀委內設機構調整和隊伍擴編,推進在二級學院設立紀委書記全覆蓋。
近期,學校黨委已部署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主題教育的總體要求和具體目標,以排頭兵的姿態、先鋒隊的擔當,以高質量的主題教育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將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成為走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開路先鋒”。我們希望在2037年建校百年之際,將人大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躋身世界頂尖大學行列,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人大新的更大的貢獻。
(記者 涂銘 魏夢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