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書記校長談‘加強基礎研究’”系列報道——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軍:創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大公約數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要以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為前提。”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書記張軍日前在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接受人民網專訪,分享了對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問題的看法。
“我們進入了智慧教育時代。智慧教育時代所具備的互聯網和創新特征,將引發教育的理念、方式、技術手段甚至管理和評價發生根本性變化。”張軍表示,新技術讓教育理念從知識授予轉向學生能力提升,這也推動了教育管理向個性化服務管理轉變。他認為,智慧教育不是“互聯網+教育”,也不是“智慧+教育”,其本質是新技術驅動下教育模式的一種革命性創新。
“智慧教育讓教育、科技、人才結合得更緊密。”張軍認為,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根本,應該對三者進行整體性部署。在他看來,三者關系不是簡單的疊加,“創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從創新意義來講,需要教育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形成協同,產生合力,這樣才能真正讓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政策鏈支撐產業鏈,實現從教育強到人才強,人才強到科技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產業強到國家強的五鏈合一、五強協同發展。”他說。
張軍提出,當前我國面臨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拔尖創新人才不足,因此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方面還需要更加下功夫。張軍認為,目前在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以及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出上仍存在短板,包括數量上的短板和質量上的差距。“在人才方面,當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數比較少,很多人才不願意坐‘冷板凳’,而更願意投身於獲得收益快、收入比較高的行業。”張軍還指出,基礎研究的本質特點是需要長期積澱和沉浸式研究,但現行評價體系有的還存在急功近利問題。他認為,應該進一步推動建立長周期、個性化、基礎性,適合基礎研究的評價體系,同時應加大國際交流合作力度,打造服務保障一流基礎研究的環境和機制,讓更多的人能夠踴躍投身基礎研究。“要通過質、量兩方面的提升來破局,使國家在‘卡脖子’關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張軍還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學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他介紹,學校重構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人才培養“SPACE+X”(寰宇+)計劃,系統推進專業重塑、教育教學法、實踐能力、課程體系、激勵機制一體化建設以及相關方面的全面創新改革。比如,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建立面向基礎研究的榮譽學院、瞄准拔尖人才創新培養的未來技術學院和推動書院制人才培養。在課程和專業改革上,加強了對基礎學科專業的投入和重視,推進課堂革命和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養成、實踐能力和“雙創”能力的塑造。在教和學激勵改革上,將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拔尖人才培養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性工程,實現理、工交叉融合,共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