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日子”到“過得開心” 這代年輕人的壓力變了
青少年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不同年代的青少年往往都面臨經濟壓力、生活壓力,但隨著時代發展也呈現出一定差異性。
2023年2月-4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精神素養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課題組在全國開展調研,回收問卷3811份,開展若干青少年及父母一代訪談,對當代青少年和其他時代青少年進行了比較,為把握青少年壓力的時代差異提供了實証支撐。
青少年壓力從物質層面擴散至精神層面。調研發現,父輩一代在青少年時期面臨的壓力以經濟壓力、生活壓力為主。一位64歲的農民回憶過往時說,“那時候隻想著怎麼把這個菜給種好、賣個好價格。種不好或者賣不出去,壓力就挺大的,但別的也沒想過”。與之不同的是,當代青少年壓力范疇已突破物質層面。有的受訪青年說:“想到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太行,也挺崩潰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青少年壓力從低頻次低強度轉向高頻次高強度,甚至具有普遍性。一位71歲的國企退休女職工說:“以前也會有壓力,但都是一些臨時性、即時性、事務性的東西,很快就過去了,跟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壓力不太一樣。”《江蘇青年報告2021》數據顯示,73.6%的青年現階段存在各類困擾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針對進城務工青年的調查數據也顯示,87.3%的青年表示存在工作壓力大等困擾。
青少年壓力從過去的單一性轉向疊加性。調研發現,71.45%的青年認為“擺爛”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壓力大。這些壓力包括學業/升學、求職就業、住房、子女教育、身體健康狀況、社交及婚戀、發展提升、父母養老、業余生活需求、工作家庭的平衡等,並凸顯疊加效應,容易導致青年產生“四面楚歌”之感。
不同年代青少年的壓力感存在差異性,是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結果。過去,青少年面臨的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如技術革新不到位、社會供給不足,青少年的電腦、網絡設施配備不齊全﹔現在面臨的則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區域及城鄉發展不平衡、教育環境等存在差異。
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改變,青少年面臨“夾心層”的現實環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14-35周歲的青年人口約4億,佔總人口的28.4%。根據《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結合歷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以來青年人口總量逐漸減少,2020年比2000年峰值4.9億減少了0.9億。我國人口結構整體呈現老齡化態勢,作為核心勞動力的青少年,直接感受到人口年齡結構的壓力。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青少年的發展需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青少年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物質文化需求發生了質的改變,從滿足生存轉向享受生活,從吃飽飯轉向吃得豐富、吃出健康,從有房住轉向住得舒適、住得寬敞。由此,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有工作”邁向尋求“更穩定的工作、更好的發展空間”,從“有收入”高質拓展到“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然而,青少年的發展需求與國家的發展水平仍處於不斷調適狀態中,二者不相適應時則會加重青少年的壓力感。
青少年提升了精神追求在美好生活中的分量。當代青少年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豐富多元、更有品位境界,從注重“有沒有”跨到“品質好不好、體驗行不行”,從“多讀書”上升至“讀好書、讀精品”,從“過日子”轉變為“過得開心、過得幸福”。這些精神需求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面對壓力,青少年的解壓路徑存在時代差異。過去的勞動分工相對單一,青少年主要通過體育運動、看電視等方式來釋放壓力。反觀當前,娛樂休閑方式多元化、個性化,解壓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近年來,青少年創設了一系列解壓語言,從“喪”“佛系”到“躺平”,在這些表達中達到自我釋壓。數據顯示,三成青年認為這些都是自嘲,還有青年認為是自我減壓、尋求舒適。但是,也有不少青年認為喪式解壓話語存在層次遞進關系,如“擺爛”更主動、程度更深,行為趨勢更明顯,49.46%的青年認為生活壓力減小可以改變“擺爛”的狀態。
在語言表達之外,青少年的解壓方式日益個性化、多元化。有的偏好健身、運動,有的偏好游戲、劇本殺,有的偏好宅家、讀書,也有的沉浸購物、玩手機,方式不一而足。當代青少年更在乎自己是否享有對美好生活的構想權利,解壓是其自我規劃的空間范疇,享有充分多元的解壓選擇,意味著身心更容易得到平衡和充分發展。
一代青少年有一代青少年的社會壓力,青少年精神素養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精神素養、整體風貌、奮斗水平。努力解決青少年的急難愁盼,創造良好發展條件,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壓力方能迎刃而解。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