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寶貝”的山村“私教課”
李新江在給小澤上課。
祖母接“蝴蝶寶貝”小澤放學。
小澤默寫的《清平樂·村居》。
小澤家對面“茅檐低小”的場景。
4月21日午后,祖母送小澤去上學。
午后的上學路上,小澤哭了三回。
這段路隻有幾百米,出村,穿過田埂,再上一道斜斜的坡,就抵達那座孤零零的村小:江西省高安市華林山鎮朱家教學點。因為沒有腳趾,無法走太多的路,小澤隻能坐在自行車上,由祖母推著上學。
幾百米的路上,小澤需要忍受全身皮膚強烈的瘙痒和疼痛:他罹患先天性皮膚鬆懈症。衣褲的摩擦、稍微升高的溫度,甚至是一陣風,都能給小澤帶來劇烈的不適感。他今年12歲,卻隻有1.2米高、20公斤重,讀四年級。
小澤是那所村小唯一的學生。
祖母撐著傘,輕拍著小澤的身體,幫助他緩解不適,安撫著他的情緒。因為小澤的哭聲,祖母加快了推他上學的步伐,腳步帶起的風,掠起了停留在田埂邊鼠尾草上的蝴蝶。
小澤是另一隻怕風的“蝴蝶”。他所罹患的先天性皮膚鬆懈症是一種基因變異的罕見病,患者體內沒有合成皮膚所需要的結構蛋白,雖然皮膚可以生長出來,但缺乏人體皮膚原有的彈性、韌性。輕微的外力影響,都會在患者皮膚表層、真皮層形成水泡,甚至造成潰爛。
因為皮膚像蝴蝶一樣脆弱,這類患兒被稱作“蝴蝶寶貝”。
學校在村子旁一座小山坡上。祖母推著小澤上坡的時候,李新江老師就迎過來,接過自行車,照看著小澤走上二樓那間教室。他是小澤的語文老師兼數學老師,也是這所學校唯一的老師。
“蝴蝶寶貝”
這天下午,李新江老師教小澤讀語文課本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這首詞是辛棄疾未得任用、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時寫作的田園詞。上饒與高安不遠,詞裡的場景與小澤從小在鄉間感受的風光,大致相似。
李新江對小澤說,唐詩宋詞一定要大聲朗誦,才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際遇和心情。
皮膚容易受損的症狀,也出現在小澤的咽喉和食道。朗誦課文,小澤要用盡力氣發聲,克服咽喉的疼痛,才能隱約說得清句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華林山鎮山清水秀,留下過陶淵明、楊萬裡的詩句,充滿田園之樂。
12年前,小澤來到這個世界上,伴隨著一家人的期待和歡喜。
不久,家人發現,小澤的皮膚有問題。它容易破裂,卻又難以愈合。一家人不知所措,他們並不知道,孩子指頭破損了,要分開包扎。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生林志淼曾在科普文章中介紹,由於皮膚修復會傾向於用最短途徑,損傷破口的相鄰手指會長在一起。在睡覺時,人類的手指處於自然彎曲狀態,如不經干涉,手指便會蜷縮在一起,影響患兒骨骼發育,造成殘疾。
在小澤長大的村子裡,這樣的護理知識非常匱乏,小澤的雙手都失去了手指頭。
這個家庭經濟負擔很重,小澤的父親外出務工,小澤的母親生下同樣攜帶“蝴蝶寶貝”基因的女兒后,與丈夫離婚,獨自離開了。
祖父母心疼孩子,覺得孫兒“很聰明,眼睛一閃一閃的,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又喜歡讀書”,每晚輪流守夜,照顧小澤。他總會被皮膚的疼痛驚醒,需要換藥和安撫。
晾在籮上、用於潰爛傷口的敷料是特制的,撕下時不會像傳統膠帶那樣拉扯皮肉,但價格昂貴,用小澤祖父母的話說,“一塊膠布就要150元”。
扛竹子、種茶樹、賣茶油……祖父干體力活兒賺錢,買來這些敷料,家裡還有些政府低保的補貼、愛心人士的捐助。不只是經濟上的壓力,照顧患兒讓老人衰老得更快。1962年出生的小澤的祖母隻有61歲,卻已經難見黑發、滿面滄桑。
小澤家后院種著一些藥用植物。祖母為他洗澡時,會把山裡摘來的金銀花、河邊石縫裡的石菖蒲泡進水裡。為了防止皮膚潰爛,小澤需要經常洗浴,冬季一天一次,夏季一天兩三次。
家裡堆了不少牛奶盒子,祖母說,孫子12年來沒有吃過一粒米,全靠喝純牛奶長大,“別的他喝不慣”。關於該病的資料顯示,患者全身皮膚包括食道、消化道黏膜會受影響,食量上不去,往往嚴重營養不良。
所以看上去,12歲的小澤比同齡孩子矮小。
一位老師
2019年,李新江通過“三支一扶”考試來到華林山鎮,初來時的感受是“偏僻”“新鮮”。
唐宣宗曾賦詩“愛此華林幽,穴居聊避世”,形容此地幽靜。從華林山鎮來到朱家村,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這條路上,透過一旁高高的竹林,可以窺見下方險峻的山嶺。
李新江剛來時,學校還有4名學生:一年級的小澤、三年級的小瑞(升五年級后去了華林鎮中心小學)、兩名幼兒園小童。如今,學校隻剩下小澤一名學生。
一開始,李新江教兩名小學生語文和數學。一年級和三年級共用一間教室,李新江一會兒給一年級的小澤上課,一會兒給三年級的小瑞上課。
“大約30分鐘就換下一個學生,自己切換一年級和三年級的狀態。”李新江覺得,與這些低年級的課程教學相比,在心理、情感層面對學生的關心,要花費更多心血。
“父母離異、由爺爺奶奶帶”,李新江當時的兩名學生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李新江發現,他們怯於表達需求,習慣點頭與躲閃。在教授課本知識之外,李新江要關注他們乃至他們家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小瑞讀完四年級以后,就到鎮中心小學讀五年級,朱家小學的課堂隻有小澤一個人了。李新江有時去鄉鎮學校開會,小瑞都會主動打招呼喊“李老師好”,李新江問小瑞“學習成績有沒有提高”,小瑞還是羞澀地笑,不說話。
小澤家庭情況特殊,他的祖父母偶爾也會向李新江傾訴“好苦”“沒辦法”“不公平”。李新江知道,沒辦法用書本的理論開導老人。於是他通過聊家常,開解老人的壞情緒。比如和他們聊“小澤最近在學業上進步很多,比很多同齡人要聰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家庭甚至失去了小孩,他們的內心是更加痛苦的”。
村民們用自己的方式厚待這位老師。天上出現烏雲或者打雷要變天,都會有村民跑來學校看李新江有沒有晒被子,“要替他收”。有時候李新江去開會或者參加培訓,給學校供應蔬菜的商販會把菜寄存在村民家裡,村民會幫李新江送到學校。
農忙時節,李新江看見村民晒谷子,主動邀請他們來學校裡面晒:“這裡有地方,我也有時間幫你看。”小澤的祖父身體不好,種植茶樹需要去其他鄉鎮榨油,李新江主動開車送他去20公裡外的目的地。
“惟有蜻蜓蛺蝶飛”
2019年,第一眼看見小澤,李新江震驚於孩子身上大面積的潰爛與疤痕。
隨后他了解到,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疾病造成的,沒有傳染性﹔家長希望孩子多讀書,緩解痛苦。
李新江克服了心中的不適感。
一開始,他讓小澤跟著自己朗讀課文,但小澤不予理會,就呆坐著,也不出聲。李新江一遍一遍地引導他,一遍一遍地自己讀,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小澤才開始跟著他讀課文。
李新江的課堂常常被小澤的哭聲打斷。做題時間長了,小澤的皮膚會因為摩擦起水泡。祖母會循著哭聲過來,用針挑破水泡,擦掉膿水,涂上紅霉素軟膏。
這時候,李新江會讓小澤喝瓶牛奶休息一下,再問“可以重新上課了嗎”。
小澤視力不好,李新江要把數學習題本上的題目用較大的字體抄在草稿紙上。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小澤聰明,做題正確率很高”。
年復一年,李新江發現“學習方面,小澤三年級比二年級進步很多,四年級又比三年級好很多”。年齡增長,朗讀積累,小澤對語文課本上文字的理解還有了“升華”,數學成績也不差。
最近,小澤開始學習簡單的幾何。“他一眼就認得出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一眼就看得出來物品的主視圖、俯視圖。”李新江覺得,小澤擁有敏感的空間想象力。
這天,一節數學課后,小澤開始復習新學的《清平樂·村居》。在此前的家訪中,李新江曾讓小澤背誦這首詩,小澤在祖父母面前流利地背出整首詩,李新江記得,老人眼角有笑意。
講這首詩的時候,李新江用貼近的生活場景來加深小澤的印象。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李新江問小澤,這家人有3個小孩,你想當哪一個小孩?是鋤豆,還是織雞籠,還是躺在溪邊剝蓮蓬?老大和老二都很勤快,那你聽不聽話?你聽話的話,爺爺奶奶會很高興吧。
“這裡的‘無賴’不是貶義詞。”李新江給小澤解釋,是形容小孩淘氣可愛的樣子。學校就師生二人,李新江把小澤當成朋友去傾訴和溝通。李新江說,你有時候比老師還要深沉,想得比老師還多,老師知道,你身體有一些問題,不要擔心,保持這份“小兒無賴”,你要有這種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他還許諾,“老師有空給你放辛棄疾的電影,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英雄”。
最近,小澤又學了一首田園詩,也能背誦。這首七言絕句的最后一句是“惟有蜻蜓蛺蝶飛”。
李新江覺得,在這所隻有他倆的學校裡,自己就是引著“蝴蝶”飛行的“蜻蜓”,寧靜的田園生活讓這對師生從對方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動力。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名學生,朱家小學的課堂開了這些年。李新江說,下半年打算將自己的小孩接來華林讀大班,“覺得和孩子分開太久不好”。在當地,孩子到了五年級就要去往鄉鎮中心小學就讀。因為小澤的特殊情況,李新江覺得可能會破例,讓專門的教師隔兩三天過來輔導,“送教下鄉”。
他說,不出意外的話,那名“專門的教師”,應該就是自己。
(左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