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養老新職業吸引更多年輕人 90后開始給“90后”養老

2023年04月17日08:4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90后開始給“90后”養老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大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帶領老人練習手指操。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3月30日,李民花和團隊為102歲的抗戰英雄董躍先老人提供助浴服務。受訪者提供

  3月11日,助浴團隊在北京察慈小區為一名101歲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務。受訪者提供

  “我有一個畢業生曾在北京一家較大的養老公司就職,平台非常不錯。但常年連續每天工作8到12個小時,護理在床上、輪椅上的老人,還要經常加班做項目文案,他30多歲就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勞動強度大,加上薪酬和職業發展不理想,后來他無奈轉行了。”日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民生福祉學院教研室主任屈冠銀教授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跟蹤調查顯示,北京市相關專業大學生從養老行業流失,主要發生在畢業三年內,一線生活照護崗位流失率在70%左右,主要轉到了養老機構其他非照護崗位,或干脆離開了養老行業。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養老服務人才越來越短缺。在近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新增加了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健康照護師等新職業類型。越來越多年輕的90后開始給老年“90后”養老。這些養老新職業的增加和出現,對於“青春養老人”的吸引力如何?是否有助於改變養老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

  “做養老照護最難跨過的是心理上的坎兒”

  1999年出生的瑞大成,是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當初考大學他選擇養老專業,家裡的爺爺奶奶都站出來反對。爺爺說:“在家裡你都沒給我洗過澡,能去養老院給人家洗澡?”瑞大成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的幾個發小都選擇出國學習,所學的專業有音樂、釀酒等,聽說他學了養老專業,一個發小調侃他說:“你准備上養老院養老去了?”

  由於服務熱情細致,瑞大成在養老機構做健康照護師很受老人們的歡迎。一位臥床的老人,點名讓瑞大成提供服務。在他看來,“被需要讓我感覺很幸福,養老是一種有溫度的服務,是需要人情味兒的。在老人心目中,我們這些上過大學的照護師與護工還是有所不同的。”

  瑞大成清楚地記得,他實習時第一次處理臥床老人的大小便,直接沖到廁所嘔吐起來。“做養老照護最難過的是心理上的坎兒。”那兩天,瑞大成一想到那個場景和氣味,就吃不下飯。后來,他看到一位護理員阿姨在處理完老人的大便后,到了中午飯點兒,又拿著飯盒很自然地陪在老人床頭吃飯。他的心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突然明白,照護長輩的吃喝拉撒,就是我們工作的正常內容。”

  瑞大成曾服務過的一位老人,有一天在午睡中突然去世了。他心裡難過了很久。他說:“能在長輩最后的人生階段為他們提供服務,讓他們安詳去世,是在做善事。我的理想是自己開一家養老機構,在農村有很多老人很孤獨,我希望陪伴他們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瑞大成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養老機構做了一年半照護師,又轉崗到一線做了銷售專員。瑞大成說,他轉崗的最根本原因是工資太少,別的崗位工資能到七八千元,和業績挂鉤,而在一線照護老人,干的活兒很辛苦,拿到手的工資卻隻有四五千元。

  他告訴記者,同屆的50個畢業生,最終選擇干本專業相關工作的,有30個左右。在養老護理一線做健康照護的,還不到10人。

  為了留住像瑞大成這樣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2020年《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出台。《辦法》明確規定,對於進入北京市養老機構的部分畢業生,本科及以上最高獎勵6萬元,並向一線養老護理員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補貼等。

  “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利於把更多年輕人留在養老一線,獎金、補貼對吸引年輕的養老人才有很大激勵作用。”瑞大成說。

  “年輕人如果不熱愛這一行,很難留住”

  可依助浴的創始人李民花是一名“助浴師”。不久前,她和她的助浴團隊為紀錄片《國家記憶》裡的抗戰老兵董躍先老先生,提供了一次助浴服務。董躍先今年已經102歲高齡,身上還有3處子彈留下的傷疤。他目前癱瘓在床,行動不便。“老人令我們助浴團隊肅然起敬。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老人的感謝,以及家屬的夸贊,我心裡激動不已,動力滿滿。”李民花說。

  李民花告訴記者,她的助浴團隊是一個年輕的組合。團隊中有8名助浴師,除了一位老師是1978年出生、中專學歷以外,其他人都是年輕人,學歷都在本科以上。

  39歲的唐博,從小由姥姥姥爺帶大,喜歡和老人打交道。在成為助浴師之前,身高1米92的唐博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一名地勤,國有企業編制,收入不低。“我就是喜歡助老這一行,每次服務都感到內心得到了滋養,覺得很有價值。”唐博表示。

  “年輕人如果不熱愛這一行,很難留住。如果無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服務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唐博說,“我是北京人,一些北京老人一聽到我的口音,就感到特親切,服務的過程中配合度也比較高。”

  李民花告訴記者,目前她使用的核心助浴設備是進口的,包括充氣浴槽和先進的給水、排水系統。根據實際需要還配備了幾十件輔助物品,這樣才能完成一次助浴服務全流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助浴師,不是會“搓澡”就可以的,要對老年人有足夠的包容心與耐心,同時要具備很強的溝通能力以及其他綜合技能與素養。

  “我團隊中有幾位是從互聯網‘大廠’出來的,她們也都從基礎的助浴師做起,同時在幫公司做線上線下的運營系統的搭建,希望提高運營效率,我的助浴事業離不開這群青春養老人。”李民花說。

  “目前,老人助浴的服務很受歡迎,但還沒有產生比較多的盈利。服務老年人,情懷是根基,但情懷之上,如果不能搭建起健康的商業模式和生態,就會失去商業價值。”公司創辦兩年多時間,李民花和同事走訪了北京數十家社區、養老機構,以及上千家社區養老驛站,希望通過推薦導流拿到更多的訂單,“我們的助浴服務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同時商業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也非常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質青年加入進來,助推行業快速發展。”

  新職業為“青春養老人”提供更多選擇

  近日,來自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上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總量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還很突出,養老護理員待遇保障水平低、流失率高等問題亟待破解。針對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問題,我國將加大培養培訓力度、推動跨行業人才流動、拓寬養老人才來源渠道。

  屈冠銀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高職院校對養老人才的培養所面向的崗位群,除了基於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為主的老年照護崗位群和活動組織與策劃為主的社會工作崗位群外,近年還增加了養老機構管理類崗位群,其中包括了前台接待、老年人能力評估、技能培訓、養老規劃咨詢等,此外還有智慧適老化環境設計、康復輔助器具適配與銷售等。這些崗位群,為畢業生未來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據了解,北京目前有包括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在內的約7所職業學校開展了養老相關專業,在校人數600名左右,有幾所學校的招生情況並不太樂觀。

  屈冠銀指出,養老新職業得到國家認可,並推出相應的職業鑒定標准,讓養老職業教育和短期培訓有了依據和規范,增加了職業的技術含量,有利於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同時,養老相關職業進入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更加“名正言順”,有利於吸引更多“青春養老人”進入養老行業,從而促進社會就業。

  “年輕人離開的主要原因有,社會地位低、專業化程度低、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心理壓力大、職業發展存在瓶頸等。”屈冠銀指出,年輕人的加入能改變人們對於養老行業的看法,但根本改觀,還需要養老行業年輕人收入待遇的提高、新技術在行業內的大量應用,以及我們對所謂“伺候人”的重新理解。

  “‘伺候’是個中性詞,本質是服務。其實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在服務別人的過程中生活。‘伺候人’不丟人。尤其養老行業的‘伺候人’是基於人格平等為老人服務,弘揚了社會美德,體現了人生價值,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屈冠銀說,養老行業從業者要有“三老三心”的品質,即:尊老、孝老、愛老,做到有愛心、能細心、有責任心。對於老人,願意發自內心地去陪伴和關愛。這項工作的本質是讓老人生活得更有尊嚴和幸福,因此,從業者在照護技術、醫療技術和心理方面,都要有必要的專業知識儲備。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院長屠其雷教授指出,養老護理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一項來自民政部門的統計顯示,養老服務業大專以上文化層次的不到20%,接近80%的人員學歷是高中以下。目前,高校裡養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在進行,推出的新職業對於年輕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某種意義上比職業技術更重要。

  “養老行業看似誰干都可以,但要干得專業,讓老人更有幸福感,卻是有門檻的。需要學習從生理到心理再到管理的很多知識和技能,需要更多‘青春養老人’的加入。”屈冠銀說,“年輕人隻要堅守得住,不斷努力,都會有不錯的發展。我們學校自2010年開辦養老專業以來,每個班都有七八名同學成了老年人能力評估、輔具適配技師或健康護理主任。”

  (記者 李桂杰)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