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守正創新循序漸進 科學推進學部制改革

李立國
2023年03月07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正創新循序漸進 科學推進學部制改革

   近年來,學部制改革成為高校內部治理改革的熱點。我國高校一般有校院系三級單位、實施校院二級管理。學部制改革即在高校現有的校院二級管理之間增加學部一級的組織建構,目的是力求實現資源整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並提高科研質量水平,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探索如何以高質量發展適應並引領知識創新、人才培養新趨勢,滿足服務國家戰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1999年北京大學率先在國內展開學部制改革,在學院基礎上成立了學部。此后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眾多高校相繼實行了學部制改革。

   學部制改革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與目標導向,是為了解決學院設置與學科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得教學科研單位的組織建制盡可能符合知識創新的步伐和學科建設的要求,實現教學科研組織與學科發展之間的有效匹配。學科是人類社會關於知識體系的劃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載體。高校的二級教學科研組織,無論是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學系還是90年代至今的學院,都是根據學科而設置。20世紀50年代,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高校院系調整,當時設置學系作為高校的二級組織,學系下面設立教研室,作為基層教學單位,突出了高校的人才培養職能。90年代以后,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人才培養強調重基礎、寬口徑、素質高的新需求與重視高校科學研究職能的新趨勢,我國高校普遍進行了學系向學院制的轉變,既強調了原有的人才培養職能,又突出了科學研究職能,並且改變了原來學系劃分過細致使學科建設碎片化的弊端,突出了學科的價值與科研的重要性。新時代學部制改革是科技革命與學科交叉融合導向的知識創新的迫切要求,是高校內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目標是建設適應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能夠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高校內部教學科研組織架構,凸顯其創新功能與服務職責。

   學部制是為了適應學科發展新趨勢、解決原有學院制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進行的改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人才培養日益強調復合創新型,科學研究日益突出交叉融合與創新引領。高校教學科研組織必須適應這些新的發展趨勢與要求。高校的學院制明顯存在一些短板和弊端。首先,高校大部分學院是學系的翻版,學院制改革的目標並沒有實現。當時,學院制改革的目標是破除原有各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促使不同學科相互融合,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人才,但從一些高校學院制改革的實際情況看,這一目標並沒有達到,大部分學院是由系直接升格而成。其次,學院設置與學科建設有著內在的沖突。存在“一科多院”與“一院多科”的問題,即一個學院分布有幾個一級學科,同一學校的一級學科又布局在不同學院,致使許多相關性較強的學科被分散在不同學院,許多關聯性鬆散的學科又被捆綁在一起,學院制沒有實現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改革目標。第三,學院數量過多導致學科交叉融合與知識創新存在制度性障礙。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的學院都在20個以內,學科相對單一的大學隻有幾個學院。我國大多數高校的二級學院都在20個以上,甚至有的在50個以上,這種學院設置數量與方式既不能適應科技創新與知識生產方式轉變的新要求,也導致有限的辦學資源被稀釋甚至浪費,治理效能低下,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與科研創新能力。

   學部制改革的核心在於確定科學合理的目標,關鍵是理順學校、學部與學院的關系,重點是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路徑與策略。學部制改革的目標是理順教學科研組織設置與新時代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尤其是學科建設的關系,建構起體制科學合理、機制充滿活力的內部治理體系。學部制絕不是隨意在校院之間增加層級,隨意進行院系合並與調整,也不是多種學科的拼湊,而是按學科群建制,是關聯學科的有機組合,能夠建立起學科間的普遍聯系與共同協作,便於發揮群體優勢,依靠多學科有效協同解決關鍵問題。學部制改革有利於提高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質量﹔有助於提高治理效能,落實教授治學,調動大多數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於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提高學科建設質量﹔有助於高水平合作辦學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能否理順學校與學部、學院的關系,建立起科學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是影響學部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學部制改革中,學校、學部、學院之間的權力與職責要進行重新分配,否則,隻會增加管理層級,導致治理混亂。目前,高校學部制大體分為實體型學部、虛體型學部、虛實結合型學部三種類型。實體型學部與虛體型學部的區別主要是有無行政建制和管理職能,對於實體型學部而言,黨務、行政、教學、科研等管理職能及相應建制一應俱全,學部領導都是實質管理崗位。虛體型學部沒有行政建制,沒有專職人員,不承擔具體管理功能,隻承擔學術評價、職稱評定、人才培養統籌、學科建設與發展等學術管理功能,相當於一個基於學術事務的鬆散聯合體。虛實結合型學部則介於二者之間,有專職人員編制,有實職的學部領導,但只是承擔部分管理職責。從管理理論與運行實踐看,實體型學部、虛體型學部都運行較好,虛實結合型學部等於增加了一個管理層級,易於導致實設學部沒有實權而不“實”,虛設學部過於鬆散而更“虛”。在虛實結合型學部治理框架下,往往出現此類情況:學校想向學部放權,又因學部的行政統籌與管理能力相對薄弱而擔心學部接不住﹔學部想擴大管理權力,又擔心自身權威性不夠,進而造成學校、學院“都管而又都不管”的情況,使學院與基層無所適從。

   學部制改革要守正創新,循序漸進,不能“為學部而學部”,為“改革而改革”。學部制改革不是單純設置一個學部,而是需要站在高等教育戰略的高度來理解學部制,科學規劃學校的教學科研組織體系,做出整體的系統性改革,重新設計學校的治理體系,通過制度設計明確學部的權利和職責。在現實中,一些高校不顧自身歷史傳統、學科特色與具體校情,隻追求改革的轟動效應,在學部制改革上盲目攀比和競爭,造成改革成效不佳。在制訂高校學部制改革方案時,有必要結合高校自身具體情況,借鑒國內外高校實行學部制的先進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我國高校學部制的制度設計,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生機活力的學部制治理體系。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