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加快構建高校大思政體系

信思金
2023年02月28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快構建高校大思政體系

【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提出更高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要求高校必須在構建格局、充實內涵、強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構建大思政工作體系。

構建格局:大思政體系須遵循“教育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從格局上看,構建大思政體系,關鍵在於構建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促共進、學校與社會互動互生、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教育生態。

構建大思政體系,首先在於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中,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他各類課程都必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同時,也把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提升到戰略高度。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課程思政、專業思政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這是構建大思政體系的基本要求。

構建大思政體系,其次在於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促共進。如果說第一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那麼,包括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創業活動、文化審美活動、志願服務活動等在內的第二課堂則是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具有內容廣泛性、形式多樣性、主體自主性等特點,它們在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培養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引領成長需求、具有學校特色的第二課堂系統,使之與第一課堂共促共進,這是構建大思政體系的關鍵所在。

構建大思政體系,還在於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動互生。學校是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的場域,而認知社會、走進社會則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社會生活既是學生生活於其中的場域和背景,又是教育人、磨礪人的資源和舞台。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感悟時代的過程,就是他們用腳步丈量、用眼睛發現、用耳朵傾聽、從內心體悟的過程,是他們在思維和情感深處解答生活和時代這道“應用題”、從中汲取精深智慧和磅礡力量的過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互動互生,是構建大思政體系的應有之義。

思政課與專業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它們對於學生成長的價值功能和作用機制各有不同,又彼此交融。隻有構建起它們之間同行、共促、互動的教育生態,才能充分達至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教育之道”。

充實內涵:把握大思政體系的三重維度

大思政體系之“大”,不僅在於思政工作各方面之間同行、共促、互動的教育生態,而且在於教育主體、教育資源、教育平台等各要素的同向匯聚。加快構建大思政體系,必須在大隊伍、大資源、大平台這三重基本維度上發力,切實充實大思政體系的內涵。

從教育主體的角度看,落實大思政體系必須建設大隊伍。建設大隊伍,就是要著力打破各育人主體之間的隔離,構建協同聯動的多元教育主體體系。思政課專職教師、學生政工干部、黨政管理干部、專業課教師、名師名導,以及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社科理論界專家、各行業先進模范,都是大思政體系中的教育主體。要科學把握各類教育主體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明確學校各方面教育主體的育人職責,完善思政工作大隊伍建設的激勵約束與組織保障機制,激發各類育人主體的內生動力,推動形成各類育人主體的有效聯結,切實形成大思政體系的強大育人合力。

從資源供給的角度看,落實大思政體系必須建設大資源。建設大資源,就是要樹立大課程觀,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多重觀照中,構建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資源體系。要把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有機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及其鮮活故事,有效融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把抗疫故事、脫貧攻堅故事、航天故事等發生在師生身邊最直接和最接地氣的現實資源,以及各具特色的紅色校史資源等,生動融入教育教學。要系統梳理各類教育資源,精心打磨課程體系,形成系統、鮮活、生動的思政教育大資源庫。

從教育方式的角度看,落實大思政體系必須建設大平台。建設大平台,就是要豐富和完善包括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網下與網上等在內的立體化教育平台體系。思政課課堂教學要聚焦把哲理、學理、道理講明白,切實增強“習道”“解惑”實效﹔其他課程課堂教學要聚焦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增強課程思政的“涵化”“浸潤”功能﹔社會考察、創新創業、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要在引導學生“體驗”“感悟”上下功夫。要不斷加強各類平台建設,著力推進思政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結合,充分遵循不同平台在習道與解惑、涵化與浸潤、體驗與感悟等方面的教育機理,引導學生領悟真理力量、體驗偉大成就、錘煉意志品格。

強化保障:促進大思政體系落地落實

促進大思政體系落地落實,必須構建強有力的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優化教育評價“指揮棒”,強化立德樹人主體意識,以教育數字化賦能思政教育時空拓展和模式變革。

優化教育評價“指揮棒”。無論是構建思政課與專業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同行共促互動的教育生態,還是建設大隊伍、大資源、大平台,關鍵在於優化教育評價“指揮棒”。要按照“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的總要求,精心制定教師和管理干部的育人工作量及育人工作責任清單,把課程思政建設、思政資源和平台建設等納入教師工作量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把深入學生、深入基層、深入課堂、帶頭講思政課等,納入管理干部評價體系,把“三全育人”成效納入各單位事業發展質量評價和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促進教育評價“指揮棒”服務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強化立德樹人主體意識。大思政體系落地落實,既要靠評價“指揮棒”的激勵和約束,更離不開教育主體立德樹人主體意識的提升,隻有真正樹立立德樹人主體意識,教育主體才能自覺地、滿腔熱情地全身心做好育人工作。要加強黨建和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提升做好大思政工作的精神追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廣大教師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內生動力﹔培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講好教師育人故事、學子成長故事,營造學校大思政工作的文化環境。

以教育數字化賦能思政教育時空拓展和模式變革。大思政體系意味著思政教育時間和空間的拓展,意味著思政教育模式的變革,離不開數字化賦能。要科學把握思政教育的“時”與“勢”,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通過教育數字化,克服教育資料和教育平台的時空阻隔,現實生成“泛在”的思政教育環境,實現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以大數據驅動思政教育精准治理,從而為加快構建高校大思政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信思金,系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