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建設要在“精准細實”上下功夫
課程思政的理念緣起於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歷經7年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深化,著力點日益清晰,在全國高校取得了豐碩成果,涌現出許多優秀示范課和教學名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課程思政建設也進入了全面躍升的新階段,我們要強化精准思維,堅持問題導向,直面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新挑戰,有針對性地發力,“精”“准”“細”“實”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再上新台階。
精細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覆蓋”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再上新台階,要針對課程思政目標分解不清晰、體系覆蓋不全面、環節落實不具體的問題,實現全目標融入培養方案、全方位進入教學體系、全環節納入具體要求﹔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層層遞進落實到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專業教學目標和課程育人目標上,並結合各專業和每門課的不同特點,體現於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營造“人人重育人、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的思政氛圍﹔要精心打造第二課堂素質教育和創新實踐活動,與第一課堂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思政元素銜接,構建全方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將課堂教學、教材編審、實驗實訓、創新創業等各環節,教學日歷、教案課件和實踐任務書等各載體,納入具體要求,植入思政點,增強可操作性,避免課程思政成為空談。
准確定位不同課程的思政資源稟賦,創建“三融入”的課程思政內涵建設模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再上新台階,要針對課程思政特色不鮮明、思政素材同質化、課程融入不契合的問題,分類深挖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思政內涵,公共基礎課注重融入科學精神和核心價值,專業課著重融入職業素養和使命擔當,實踐課側重融入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要結合學校歷史與專業定位,通過挖掘校史校友故事、特色案例、典型行業事跡等,賡續特色基因,找准蘊含的特色思政元素,使之成為課程思政素材的寶庫和源頭活水,充分體現出課程思政的特色和鮮活性。
細節展示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創建“三名”課程思政教學范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再上新台階,要針對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不落地、教學過程不生動、資源共享不充分的問題,摒棄課程思政教學的紙上談兵,以名課示范促思政元素優選、以名師引領促教學方法多元、以名片彰顯促思政品牌樹立。例如,北京交通大學是一所交通行業特色學校,擁有一批交通領域頂尖課程,思政教育中,學校立足於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一帶一路”、交通強國、制造強國、鄉村振興)、重大工程(川藏鐵路、雄安建設、京張高鐵、北京冬奧會、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專業特征與特色,提煉行業發展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形成具有本校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資源。強化名師的示范引領,將名師公開課觀摩、最美課堂示范、教學競賽點評、教學方法推廣等方式常態化,為教師樹立課程思政教學標杆,與時俱進提升教師育人能力。還可以把名師、名課,以及學校王牌專業的教學資源,運用數字化新技術創設專門匯聚展示平台,以學校為基礎輻射全社會,形成具有學校及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
實效考核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建立“三結合”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再上新台階,要針對課程思政評價不全面、育人作用不突出、育人成效不顯著的問題,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專項評價辦法,堅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過程和結果相結合、學生評價和督導評價相結合,建立健全“學校評課程、督導評課堂、教師評達成、學生評成效”的多元評價機制﹔要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評審評估、評優評先、晉升晉級和教學獎勵,構建“成果有獎勵、項目有資助、集體有榮譽、個人有獲得”的四類激勵保障機制。例如,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多元評價模式的構建,成功入選第二批浙江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他們將思政素材融入方案和課程,作為評價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重要指標﹔在評價機制上,創建“課程思政典型課程(案例)評價標准”,設立多元參與主體和標准,尤其在學生評教中重點突出課程思政教育實效﹔形成課程思政多元評價和考核機制,將課程思政的內容和成效納入課程評選及院部教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院、校二級專項督導機制,重點對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成效實施專項評價﹔同時每年精選教學典范,發揮標杆示范作用。
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新征程上,我們應當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深刻領會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一以貫之,持續推進,促進高校課程思政落地、落實、落細。
(作者:高曉瑩,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