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學習貫徹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動

有效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孟翊潔
2023年02月27日11:25 | 來源:中國城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有效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 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我國教育、科技和人才事業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校思政課更要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事業中發揮關鍵作用。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思政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帶頭研究好、闡釋好、傳播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盡快進課堂、進頭腦、進研究、出成效。因此,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化推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首要任務。具體在實踐路徑上應注重做好三個“協調”。

  協調好規范性與創新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對思政課教師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治理論學習的機會和平台,系統學習權威領學,形成知識譜系﹔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通過學術交流、科研成果等豐富形式在學理上獲得研究支撐。對於高校思政課程建設而言,應注重統一規范融入路徑和形式,可以通過以點帶面,以示范助推廣,以案例帶普及,確保穩中求進。

  與此同時,著眼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和“四個面向”的戰略需要,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盡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中之重。這為思政課的教學方向提出了創新性的要求、在思政課教學融入二十大精神中也應時刻體現創新性。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而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首要體現就是培養高水平人才。思政課教學更要重視培養“破界”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透過現象關注本質、打破局限獨立思考,開展更有價值和戰略性的創新,培養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杰出人才。因此,在強調融入路徑規范性的同時,還應協調好與創新性的關系。高校應強調立足自身特色,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特色點位率先開展融入的示范性教學,將思政課的創新與本校人才培養側重充分結合起來,在內容上利用好校本資源與特色,在形式上利用好宣傳優勢和教學優勢,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本校學生特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融入路徑有針對性、有代表性的教學示范和推廣,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中從自身興趣出發,感受其與專業學習的結合,體現以本校學生為主體的思政教學效果。

  協調好整體性與典型性。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及思政課教學指明了前進方向。因此,在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路徑的探索上,要注重體現其整體性,即教學與培養整體統一,理論講授與價值引領整體統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整體統一。在功能指引上,將教育與科技、人才工作相統一,就是強調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讓學生成長成材與為黨為國服務整體統一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作為育人的主渠道,是應對各種社會思潮影響的關鍵所在。思政課教師應在內容設計、培養目標、授課手段等理論教學的各個環節突出對青年大學生的方法論指導和價值觀引領,有針對性地分析應對各種社會思潮,應把意識形態教育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導向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意識形態共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現象和內容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在教育主客體良性互動中提升教育實效。

  整體性的要求也為做好典型性融入路徑教學提供了指引。用典型性案例教學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在場性、時代性,提升教育內容的科學化水平,是突顯黨的二十大精神、應對瞬息萬變的復雜局勢、做好新時代下的意識形態教育的有效路徑。思政課教學應把握住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這一重要職責,直面錯誤社會思潮,堅持問題導向,以案例為中心,尊重學生思想需求,找准錯誤社會思潮與思政課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契合點,主動加入辨析錯誤社會思潮的內容﹔以答疑釋惑為出發點,尋找社會熱點和輿論熱點與思政課教學之間的內在契合點,通過直接切入、從對比分析中切入、設計和創設問題情景切入、利用課堂提問切入,引導討論切入等方式加強辨析錯誤社會思潮的教學設計。

  協調好引導性與實踐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關乎教育能否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明確了思政課根本任務的同時,突顯了思政課教學在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現路徑上要體現雙主體,即教師的引導主體性和學生的實踐主體性。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要特別強調方式方法,因此,思政課教師的引導性至關重要。新時代“大思政課”教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要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才能做好青年學生成材的引路人。具體在實踐路徑上,對於青年學生忠誠於黨、報效祖國的全面引導要“樂為、敢為、有為”,直面最敏感的問題、最復雜的根源、最龐雜的知識,讓學生最關心的焦點、社會最有爭議的熱點在歷史面前、事實面前、道理面前得到應有的判斷,不回避問題,不怕評價問題,做學生真正的“體已”人。

  同時,還應發揮學生的實踐主體性。“大思政課”是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最佳路徑。在強調課內實踐互動式教學的思政課改革以來,可以看到實踐教育對調動學生積極性上不可替代的正向作用,特別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經常會成為教學氛圍最活躍、教學效果最明顯的環節。要想讓黨的最新精神真正融入思政課教學環節,建立起積極參與社會大課堂、大資源平台、大師資體系的“內外課堂聯動”的思政課,就要勇於走在教學改革的最前沿。通過教師與學生在主體角色上一來一回的交互,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一內一外的聯動,才能真正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變成“活”的素材,鏈接成整體,真正的發揮“知”“智”“志”的巨大能量。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建設要走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前沿,加快步伐、用對方式,創新路徑、提質提速,不斷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不斷加大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不斷增強青年學生的獲得感,為加快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提質賦能、貢獻力量。【作者單位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