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戲曲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既指自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堯舜禹傳說時代以來,歷史長河中的故事﹔也指從巍峨的世界屋脊到浩瀚的東海岸邊,從北極光點綴的北方邊陲到如珍珠散落的南海群島,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正在發生著的故事。它是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縮影,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性,附麗著泱泱華夏的氣質和風華。中國故事世代相傳,塑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中國故事流播海外,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民族歷史與現實的媒介,也豐富了整個人類的精神文化家園。
站在百年大黨再啟新征程的歷史節點,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聲音,內可進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外可傳播中華文明,准確描畫出中國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文藝作品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有著天然的優勢,而戲曲藝術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藝形式,應該在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聲音中大有作為。
精於選材,擇取最能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和當代偉大變革的中國故事進行書寫。這是戲曲的一個重要傳統。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依靠兩個系統,一是精英文人集團及經史子集等典籍,一是民間社會及流傳其中的戲曲曲藝等通俗文藝,這兩個系統的思想觀念交互發生作用,共同形成中華民族文明內涵。自古以來,戲曲是民眾最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舞台上為古人傳神寫照,觀眾借此熟悉本民族歷史,並浸染於忠孝節義的歷史精神和道德傳統之中,因此,不識字的漁樵村夫與精英文人有著相同的文化認同。古代的“時事劇”,如《鳴鳳記》《清忠譜》《桃花扇》之類,及時反映當下重大社會政治變革,戲曲對現實的把握和表現,並不因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時代戲曲發展,應該繼承戲曲藝術這一優秀傳統。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採擷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和人物,藝術再現民族的歷史文脈和精神內涵。同時,戲曲更需要面向當代,擇取正在發生的偉大變革中的故事,表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戲曲講好中國故事,關鍵是在藝術表達上下功夫。中國故事,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故事,隻有將這個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溫度,活生生的立於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自古以來的戲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寫得栩栩如生,而忠孝節義的人物寫得比較呆板,這是因為忠孝節義之人似乎只是被貼上了標簽,缺乏作為一個有血有肉鮮活人物的生氣。古人譏諷這種寫法,就像“做年譜”,隻不過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貴實,用之貴虛”虛實相生的構思,還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來豫劇《焦裕祿》、秦腔《王貴與李香香》、湖南花鼓戲《一個人的長征》等,這些主旋律題材中的被歌頌被贊美的正面人物,無論是革命者還是英雄勞模,不再是一個概念化的人物,而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不再那麼“假大空”,人物塑造時細膩的肌理顯得真實可感,觀眾理解了“這個人”並進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揚的主題。無論是時代背景的差異,還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人的豐富內心世界和細膩情感是共通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講好故事。
戲曲是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藝術,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守正創新,積極探索戲曲表現現代生活的藝術方式。古代的時事劇雖然也表現當時的現實生活,但因為古代社會變遷比較緩慢,而且同處於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內容和形式上的矛盾並不特別明顯。進入近代社會以后,物質文化和現代文明與古代社會有著極大差異,因此,古代社會土壤中誕生發展的戲曲藝術,在表現現代生活時陷入困境。二十世紀初開始,就有汪笑儂、梅蘭芳等人以時裝戲的方式表現現代生活,海派京劇中也多有這方面的嘗試。抗日戰爭爆發后戲曲現代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之后,現代戲的探索從未停止腳步,其中也有《朝陽溝》《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等膾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既能表現現代生活又不破壞戲曲藝術的本質特征,戲曲現代化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守正創新,是解決戲曲現代化問題的根本原則。戲曲現代化並不存在一個預設的固化目標,它是一個展開的過程,堅持戲曲藝術思維,廣泛吸納現代藝術的營養元素,借鑒西方舞台藝術有益經驗,對戲曲傳統表現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戲曲才能在與時代同行時、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出表現當代生活的最佳藝術呈現方式。
戲曲講好中國故事,還有賴於有效的推廣和傳播方式。在信息爆炸、各種文娛活動應接不暇的現代社會,戲曲不再像古代、近代社會一樣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選擇,因此需要業界主動謀求有效的推廣和傳播方式。戲曲人應該有著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種自媒體平台宣揚戲曲藝術,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本民族的戲劇藝術。疫情時期,很多劇目通過網絡進行展演,“互聯網+”的傳播方式正蔚然成風,學界應該及時進行這種新型傳播方式的規律研究,引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在推廣和傳播戲曲中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國內舉行各種展演,通過各種方式為戲曲“導流”,使得戲曲成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精神食糧﹔同時,遴選戲曲藝術精品,將其推廣和傳播到海外,實現戲曲文化的輸出,讓世界人民領會和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欣賞到可愛、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
千百年來,戲曲一直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講述著中國故事,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新時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更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時代同生共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輟、傳留久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