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規模的因材施教可能變成現實嗎

2023年02月27日08: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規模的因材施教可能變成現實嗎

  近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數字化如何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話題。

  “中國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以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面向新時代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努力為全體中小學生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提供強有力支撐。”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嘉毅說。

  其實,未來已來。隨著ChatGPT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人們在好奇、觀望的同時,更在數以億計的嘗試中看到人工智能正在迅速著改變著教育。

  不過,在我國,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改變教育已經寫進了國家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要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

  一些地方,值得關注的是,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的討論上,利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對孩子的個性化培養、破解教育頑疾,已經在一些地方成為現實。

  曾經,作業問題一直是困擾老師、學生和家長的難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成了很多有娃家庭的真實寫照,這背后不僅有作業負擔重問題,同時也反映出“齊步走”式的傳統作業很難兼顧不同孩子特點和學情的問題。

  正如江西省教育廳廳長郭杰忠在論壇上所說,“傳統作業模式下的共性練習很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提升,而且‘題海戰術’很容易催生出‘同分異構’的現象,學生分數雖相同,但其薄弱知識點不同,學習問題也難以根治。”

  於是,江西省引入了“智慧作業”,應用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逐一拆解教學難題、擊破學習難點,向學生提供高效的“靶向作業”,繪制學生學情的“動態畫像”。

  安徽合肥也有類似的做法。

  合肥市教育局局長劉業勛介紹,該市利用智能終端,全面採集分析學生課堂、練習、測驗等數據,精准定位學生薄弱項,形成課前預習單、隨堂練習單、課后鞏固單、能力提升單及班級、年級、學校三級管理的“四單三關”作業管理模式。強化了作業的設計,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同時增加探究性、體驗性的作業,為不同層次學生設計分層個性化作業,控制作業總量,減少作業時長,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基層的嘗試為改革提供了生動的樣本,也為改革在更大范圍的推廣創造了條件。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副主任楊非介紹,2022年初,我國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原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基礎上,升級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平台於2022年3月份正式上線運行,4月配套上架了移動端App。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裡,有3億多人訪問過平台,瀏覽次數超過218億。注冊用戶達7300萬,周活躍用戶數量逐步穩定在1500萬左右。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邊應用邊建設,先后經過了資源數字化、能力數字化、流程數字化的歷程,正在努力深化場景應用與創新,提升智能服務水平,進而推動教育模式數字化轉型與變革。”楊非說,目前平台已初步實現從單一資源瀏覽向全面支撐多種教育教學活動拓展。用戶可按需探索資源和功能的組合,適應多種應用場景。不僅如此,平台還擁有“海量”的資源,設置了10個版塊53個欄目,提供各類型數字資源4萬多條。

  有了“國家隊”的強力推進,反過來給基層改革注入了更大的動力。

  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教育局局長陳紅艷介紹,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平台優質資源,以“雲課堂”“雲教研”等為技術支撐,雲龍區形成了結伴互助的區域智慧教研共同體。對學生進行前置性學情了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聚焦學生學科素養提升,開展有效教研。“基於數據的精准教研使教師從經驗主義向數據實証轉變,教師從‘有經驗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行為的設計者’和站在學生身邊的‘學習支持者’,使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陳紅艷說。

  因材施教是每個教育者的理想,而龐大基礎教育規模增添了其實現的難度,今天,隨著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智慧教育所帶來的精准化將讓因材施教真正成為現實。

  (記者 樊未晨)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