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應擔當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職責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內宣外傳工作的重大實踐課題,對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諸多重要場合,從多個視角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進行闡述,為做好這項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明確了目標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徑。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關鍵是改進中國傳統敘事邏輯、創新時代話語體系,更好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目的是對內引導輿論、塑造價值、凝聚共識,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展現中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協同推進、各類資源有效配置,需要“奏響交響樂、唱響大合唱”。高校要強化戰略意識,定位好自身的角色,發揮應有的作用。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辦學治校應有之義
高校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初心使命,肩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辦學治校應有之義。高校要發揮職能和資源優勢,切實擔負起自身的職責。
高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有義務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努力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智啟人,而中國故事、中華文化是黨的創新理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根脈,是對青年學生鑄“魂”、培“根”、啟“智”的源泉。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本身就是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和傳播的過程,有義務有責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廣大青年學生既是中國故事的傾聽者,也是忠實的傳承者,將會成為最具活力和熱情的中國故事講述者和中國聲音的傳播者,能發揮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高校是理論創新和文化引領的高地,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高校佔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半壁江山,擁有大批優秀的專家學者,承擔了眾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要發揮學術和人才優勢,充分釋放理論創新和文化引領的潛能,構建以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內核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構建融通中外開放自信的話語體系,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解決好傳播什麼、為什麼傳播、怎樣傳播的內涵要求,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解讀好中國實踐,闡釋好中國理論,把講故事和傳播聲音的要素、方法、路徑有效集成,將理論性、邏輯性、系統性融為一體,讓中國故事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更好地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
高校是國際交流和文明互鑒的平台,有條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高等教育在教育對外開放中發揮著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是中外對話的橋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舉合作共贏旗幟,主動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下推動教育合作,為高校對外交流合作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有關部委陸續出台《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為高校對外開放和人文交流提供政策支持。良好的國際平台和有力的國內政策,為高校深化拓展與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互容、互鑒、互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校對外合作的辦學機構、辦學項目和人文交流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廣泛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伙伴遍及全球、領域日益增多、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廣大師生作為高校的辦學主體,是對外合作交流的推動者、踐行者,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參與者、見証者,熟悉國際規則,深諳中華文化,了解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應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使命。高校應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好自身交流平台的優勢和條件,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努力實現中國聲音的精准傳播
高校具有文化積澱和人才儲備優勢,是理論創新的重要基地,應強化責任意識,整合各類資源,找准路徑渠道,形成集合力量,切實回答好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時代命題。
建好“蓄水池”,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養優秀人才。高校承擔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使命,既要把講好中國故事融入教書育人之中,也要致力於培養善於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生力軍。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科學設計培養方案,明確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跨學科、跨文化的知識傳授,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和價值塑造,培養青年學生的辨識能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發揮好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的思維特征,深入挖掘授課內容、創新方式方法,讓中國故事入腦入心、潤物無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實踐,創造更多機會讓青年學生了解、交流和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各類媒體和交往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國故事。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的培訓,引導教師成為善於闡釋中國故事、培養青年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先生”。
建好“智囊團”,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思想理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偉大社會變革、敘事方式體系的研究。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和標識的提煉,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闡釋,深入挖掘中國經濟社會實踐的富礦,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出發,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深層奧秘,凝練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和內在邏輯。探究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語言共同點和利益交匯點,研究不同受眾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接受心理,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實現中國聲音的精准傳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建好“連心橋”,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拓展交流平台和渠道。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廣大中外留學生作為不同文化的親歷者、中國發展的見証者,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面發揮著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積極利用系統的留學生教育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網絡,為中外青年學生搭建友好交往的橋梁,在學習教育和交流互鑒中展示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做實做深教育對話和人文交流,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等有利時機深化議題設置,賦予中國故事新意與活力,提升國際輿論引導能力。拓寬高端智庫交流渠道,建立世界各國漢學家和漢學機構間常態化交流機制,打造一批中外智庫高端對話和人文社科學術交流平台,聯絡並激活遍布全球的漢學家和中華文化愛好者,以本地化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置身全媒體時代,尤其是因疫情而使現實空間面對面交流受限的情況下,還要搭建好融媒體矩陣,利用好各類數智化學習交流平台的集成聯通優勢,不斷增強中國故事、中國聲音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強傳播效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