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優師”到“優師范” 推進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

楊曉慧
2023年02月07日08: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優師”到“優師范” 推進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並強調要“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進一步凸顯教師在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培養的搖籃和主體,師范院校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當前,我國已建立了以215所師范院校為主體、510所非師范院校共同參與的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其中,地方師范院校承擔著為本地區培養教師的主要任務,但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薄弱。

   教育部啟動實施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既是協調高水平師范大學組團式幫扶薄弱師范院校,修補師范教育短板的教育創舉,同時也是促進師范教育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整體推動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落實好協同提質計劃,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把握核心理念:旨在高質量發展

   師范教育協同提質是多元協作、內外互動、綜合施策的復雜工作,目標直接指向薄弱地區師范院校教師供給源頭,關鍵在於協同,落腳點在於提質,要深化甚至超越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才能將協同提質計劃落到實處,體現實效。

   從“優師”到“優師范”,深化發展思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公費師范生計劃、優師計劃向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拓展,實質上代表了從“優師”向“優師范”的發展方式的深化。“優師”主要靠外部向中西部輸送優質師資,“優師范”則主要是發展中西部當地的師資培養能力,一外一內,既抓點位,又抓基礎,兩相結合是提升中西部師范教育質量的基本思路。與為中西部地區培育基礎教育師資相比,協同提質計劃更看重高水平師范院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輸出與支援,更加關注中西部師范院校造血功能的提升,直面教師教育的源頭和關鍵發力。

   深入推進教育公平,提質薄弱環節。鄉村教師培養基礎薄弱是我國當前教師教育質量不均衡的重要體現,鄉村教師培養的主力軍是地方師范院校。一些薄弱院校的教師教育水平、科研能力、隊伍實力的不足加劇了這一不平衡現象。協同提質計劃主要支持中西部省份重點建設若干所服務脫貧地區、邊境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薄弱師范院校,是對教育公平原則的有力彰顯。同時,協同提質計劃也策應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拓展、鄉村全面振興等國家戰略部署,對縮小區域教育資源差距,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且長遠的意義。

  把握重點內容:強化自身造血功能

   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目標是構建高水平的師范教育體系,從源頭上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是提升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的自身造血能力,即師范院校自我發展與提升的能力。這是協同提質計劃的初衷所在。

   聚焦關鍵需求,破解制約瓶頸。協同提質計劃重點要立足地方薄弱院校的長遠發展,找准瓶頸問題,精准扶特扶強,進而引導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以此拉動其整體水平提升。因此,要發揮參與幫扶高校的優勢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聚焦制約師范教育培養能力提升的問題,以薄弱學校關鍵需求為著力點,以樹立先進切實的教育理念為核心,通過學科專業建設、隊伍能力提升、典型培育打造等重點內容建設和工作方式輸入,激活薄弱學校的造血功能。

   聚焦師范主業,協同推進內涵發展。協同提質計劃重點圍繞師范教育人才隊伍、學科專業、學校管理和基礎教育等全要素、全環節、全過程進行協同支持,系統籌劃了師范教育全面提質的藍圖願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協同提質計劃突出強調基礎教育服務能力建設,明確指出各組團要協同開展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協同建設地方教師發展機構、協同建設附屬中小學校,要求組團院校緊密圍繞教師、教研、學校三個基礎教育核心要件開展協同提質,切實增加服務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的能力。這在內容上形成了師范教育職前職后協同提質的閉環體系,將有力推動教師教育的內涵發展,倒逼薄弱師范院校主動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聚焦信息化建設,帶動自身變革。協同提質計劃強調建設智慧教室等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空間,共享文獻數據庫、圖書資料、院校間專家和平台資源,直面智能時代師范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協同推進信息技術與師范教育的融合發展,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思想、理念、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甚至辦學形態等的全方位創新和深刻變革,不斷激發自身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把握工作形式:推行組團式項目制

   相較於原來單一的支援模式,組團幫扶是提升薄弱師范院校建設水平的創新探索,並以項目制為基本抓手,對破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難題、帶動師范教育體系整體水平躍升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

   一方面,建立組團式對口幫扶。協同提質計劃由10所高水平師范院校牽頭,30所省屬的較高水平師范院校作為“參與幫扶”院校深度協同,組建10個“1+M+N”的院校組團對薄弱院校給予合力幫扶。“1”代表1所高水平師范大學,“M”代表3所以上其他水平師范院校,共同支持3所左右重點建設的薄弱師范院校(“N”)。在建立1+M共同支持N校的大組團同時,明確M校對N校對口重點幫扶的小組團,形成了“大組團+小組團”雙軌並行、多校支持一校和一校支持多校同時運轉的運行機制。組團式幫扶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1+M院校的優勢特色、整合1+M院校的優質資源、契合N校的關鍵需求,真正實現多主體協同、多維度協同。

   另一方面,以項目制推進任務落實。結合組團實際,把協同提質任務細化為項目,做到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目標更加清晰、主體更加明確、期程更加可控、成效更加可測。以東北師范大學組團為例,在整合協同提質計劃內容的前提下,以師范類學科專業建設為核心,聚焦N校關鍵需求,設置鄉村教育學學科專業集群提升等21個協同項目,實行“項目組+職能部門”雙負責人制,明確目標任務,參與主體包括大組團共同支持、小組團重點支持、組團外開放支持,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管理能力、基礎教育服務能力“四位一體”協同發展。項目制能夠更好地明晰多維主體的責任,以便促進協作體內資源共享、人才流動、信息互動,達到協同共贏的目的。

   (作者:楊曉慧,系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