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職教高考新規定 打開中職新賽道

翁文艷
2023年01月10日09: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職教高考新規定 打開中職新賽道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擴大應用型本科學校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規模”。這為職教生拓展升入本科的新賽道提供了政策遵循,職業教育向著與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又邁進一步。

持續拓寬上升通道,增強職業教育新賽道的吸引力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中職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就業后學歷門檻低。當前,我國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已達13.8年,相當於大專學歷。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進入普及化階段。2022-2023年高校畢業生皆超1000萬,基本佔到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如果沒有校企合作的定向就業渠道,中職生很難擺脫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中職作為技能人才培養主體已難以適應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新需求。我國工業機器人、重點科技產業對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工業4.0時代,德國提出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和雙元制高校課程規模,英、法等國也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領域學位學徒制。拓寬中職-應用型本科上升通道,提升職業教育層次,是世界各國解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新路徑。

雖然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已面向中職招生,但目前職教本科全國僅32所。2021年,我國普通本科學校1238所,其中約80%是應用型本科。山東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從2012年的2600人增加到2020年的1.5萬人,報考人數從近4萬增加到15萬多。上海有20多所應用型本科在職教高考中招生,報考人數每年增加。職業教育作為新賽道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並開始向源頭輻射:2022年中考上海部分中本貫通中職校錄取分數線高於區重點高中。拓寬中職升本科通道,有助於從源頭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形成人人成才“立交橋”。

《意見》指出,“支持高水平本科學校參與職業教育改革”。教育部日前確定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在170所高校名單中囊括了北大、清華等幾十所高水平本科學校,為打造職業教育“良匠之師”提供有力支持。建議高水平本科在緊缺技術專業開放一定比例面向職校招生,探索“中本研”貫通培養體系,讓職業教育從源頭上吸引真心熱愛技術、有志於技術報國、動手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

健全職教招考辦法,完善“技能+素養”招考導向

針對應用型本科適合擴招的技術類專業較少、短期建設困難、職教高考易出現“應試”傾向等問題,筆者建議:

第一,省級統籌規劃應用型本科的擴招專業和規模,防止僅依據應用型本科現有專業盲目擴招或盲目跟風高水平本科熱門專業擴招。建議各省根據本地產業發展規劃特點、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所設置19個專業大類,為考試專業分類,把規劃專業大類和專業群作為擴招前提,重點考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和遷移能力,學生考上后可選擇細分專業。

第二,通過貫通培養,完善應用型本科擴招專業教學標准。鼓勵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高本”一體化設計的貫通培養。上海、山東在探索擴大職教本科招生規模的同時,探索分段式貫通培養,在適合專業開展“3+4”中職-本科、“3+2”高職-本科的貫通培養。同時,以職業能力遞進培養為主線,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不同學段課程,形成覆蓋各主干專業的課程銜接體系,為應用型本科在職教高考持續擴招奠定基礎。

第三,明確“職業技能”考試所佔比重並探索關鍵職業素養考試辦法。各地職教高考“職業技能”佔比差異大,有的地方重文化輕技能開始陷入應試內卷。建議明確規定“職業技能”考試適當佔比。據對上海企業職工調研,當前職工群體最缺乏的不是理論和技術,而是自主學習、創新、責任心、質量意識、溝通等關鍵職業素質。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人工智能時代要注重培養自主學習、創新創造、人際溝通等關鍵能力。建議“職業技能”考試內容除專業基礎理論、職業操作技能外,在面試環節增加對關鍵職業素質的考核,在高中階段學生中建立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平台,以強化“素養”導向。

產教融合常態化,提升應用型本科專業吸引力

深化產教融合是提升應用型本科擴招專業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的關鍵。針對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配、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性不足、優質實踐師資短缺等問題,筆者建議:

一是緊跟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新需求,快速更新專業設置。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區先進制造業急需的新能源技術、智能網聯技術、自動駕駛等專業開設很少,而飛機制造、船舶制造、汽車制造領域畢業生已供過於求。建議緊跟區域經濟發展新變化設立應用型本科擴招專業學科群,注重平衡人才培養周期長與市場需求變化快的矛盾,縮短招生專業的更新周期。

二是採取學徒制、三元制等產教融合新模式。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面向緊缺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崗位,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於20萬名現場工程師。如果政策落地,則可引導企業把學徒工培養與職校生培養貫通起來。德國近年探索“三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三元”不僅指職校、企業、高校三個學習場所,也指畢業生獲得的三種學位/資格——技師資格(如滿師資格)、師傅資格、學士學位。該模式主要用於培養眼鏡驗光師、烘焙師汽車機械電子工業技師等“手工業管理”人才。學生同時在高校學習企業管理專業、在職校和企業培訓某一手工業職業(如木工、工廠機械師、汽車機電一體化工人)。應用型本科可借鑒德國三元制,主動對接地方產業優勢資源和人才培養需求,聯合手工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高職院校,為絕技絕活、非遺傳人等手工業者提供“手工業技術+企業管理”的三元制課程,為鄉村振興所需的“新農科+企業管理”復合型人才定制三元制課程。

三是聯合技能大師工作室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近年來,人社部在全國累計建設119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議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納入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並予以獎勵。應用型本科應瞄准龍頭企業、聯合技能大師工作室,與高職合作承擔“現場工程師”等人才培養項目,讓學生基於企業真實難題開展畢業設計,參與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承擔的科研項目攻關,所獲科技成果通過技術轉化中心服務企業和區域發展,形成產教研用融合發展的新生態。建議成立國家層面“職業教育與培訓協調小組”,與現有的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一起,為深化產教融合提供有力協調多部門的制度保障。

(作者:翁文艷,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