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二十大,首都教育在行動
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首都高校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實踐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並專門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獨立章節進行闡述,進一步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定位。首都高校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為建設高質量一流大學不斷奮進,書寫新時代教育的新篇章。
北京大學: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征程中展現擔當作為
近年來,北京大學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人才培養布局,不拘一格探索超常規人才培養方式,完善基礎研究人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等高水平人才的本土化成長路徑。
在北京大學學習傳達黨的二十大精神大會上,學校黨委要求全面鞏固和深化學校“人才戰略年”成果,持續建設我國高校中的人才“第一梯隊”。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表示,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北京大學是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和高水平人才的集聚高地,全校師生要並肩前行,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肩負重任、不懈奮斗。
清華大學:建設世界頂尖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一流創新成果涌現的平台
清華大學於2012年首次提出人才強校核心戰略,明確了“尊重人才、激勵人才、服務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指導思想,全面激發人才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學校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確立為教育理念,形成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一流碩士生教育體現一流大學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一流博士生教育體現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等一系列新認識。
在近日召開的人才工作推進會上,學校正式發布《清華大學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學校人才工作新目標,即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頂尖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一流創新成果涌現的平台,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的水平,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清華大學人才工作推進會上,與會教師就做好學校人才工作進行深入交流
北京理工大學:智慧賦能人才培養 全力造就人才隊伍“新高地”
北京理工大學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立了徐特立學院、未來精工技術學院等人才培養特區,系統推進專業大類化、培養個性化等人才培養創新舉措。近年來,學校還致力於以智慧教育賦能人才培養,建成了以研學北理、智慧教室為主體的智慧教育體系,建設8900門次精品課程,面向“延河聯盟”高校、良鄉大學城高校開放課程,為高水平人才培養提供了資源支持。此外,為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還堅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構建起融專業、融課程、融平台的人才培養鏈條。
12月6日,北京理工大學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教師座談會”。會議圍繞黨的二十大“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要論述,瞄准高等教育發展與變革趨勢、扎實推進學校“雙一流”高質量建設等進行討論。未來,學校將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和新時代特征,強化構建智慧教育視域下的全人化人才培養理念與體系,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北京理工大學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教師座談會”
北京師范大學:全面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推進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圍繞“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定位,不斷強化教師教育辦學特色。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完善多學科支撐教師教育、教師教育引領其他學科發展的學科發展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而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校長馬駿表示,北京師范大學肩負著培養追夢人和筑夢人的雙重任務,要大力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以及具有“四有”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是北師大必須堅定扛起的政治責任。學校要繼承發揚百廿學府優良育人傳統,加強基礎學科的支撐作用,強化教育學、心理學等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發揮其它學科的助推作用,進一步完善多學科支撐的教師教育體系,加快推進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農業大學:厚植情懷,加快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啟動實施“5+1”工程,將人才強校工程列為五大工程之一。為加快培育農業領域戰略科學家,學校建立講席教授制度,大力支持講席教授圍繞國家和“三農”重大需求組建大團隊、大集群,按需精准提供工作支持﹔為加快培養農業領域學科領軍人才,學校鼓勵引導師生長期扎根農業農村一線,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做出突出貢獻。同時,以校外社會服務平台為載體,長期服務地方經濟或產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中國農業大學召開學校人才工作組擴大會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人才工作決策部署,進一步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進一步完善人才優先發展體系,進一步突出人才引領驅動發展作用,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快建設農業領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全面提高農科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
北京科技大學:培養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
北京科技大學始終肩負起“鋼鐵強國 科技興邦”的辦學使命,發揮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著力推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為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貢獻力量。
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學組織召開了“鋼鐵脊梁”計劃導師、學生座談活動。“鋼鐵脊梁”計劃是做好做實北京科技大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之一,該計劃將提升大學人才培養能力、教師教育教學與科研能力、學生就業競爭力、學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能力。校長楊仁樹表示,要堅持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堅持特色、爭創一流,聚焦培養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全面推進“一生雙師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北京郵電大學:以特色育人體系助力本科教育提質增效
北京郵電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本科教育為根本,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1月30日,北京郵電大學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圍繞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相關內容進行專題學習。與會人員集體學習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等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學校黨委書記吳建偉表示,要將《意見》的各項要求與學校各項評價制度改革緊密結合,推動《意見》各項要求落實落地,為建設信息科技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北京郵電大學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
北京林業大學:構建平台、制度和條件三大保障體系助力人才建設
北京林業大學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學校構建了一系列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組織實施了“5·5工程”,圍繞教師成長發展的五個階段,實施了“北林學者”新綠、骨干、青拔、杰青、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圍繞五類創新團隊建設,對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和高水平學科負責人隊伍、研究生導師隊伍、全員育人團隊、科研創新團隊實施精准提升計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 “五大制度體系”,在國家重大科技平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科研和人才強校戰略等方面成果凸顯,涌現出一批國家級優秀人才。
11月29日,北京林業大學召開國家高層次人才經驗交流會。學校校長安黎哲表示,學校要構建平台、制度和條件三大保障體系,堅持深入實施“5·5工程”隊伍建設、堅持開展有組織科研、堅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打造交叉學科項目、堅持全力構建國內和國際合作體系。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教授付玉杰分享了人才、團隊、學科的“三位一體”建設經驗,提出“破成果論 破論資排輩 破急功近利 破單兵作戰”,鼓勵青年人才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
北京林業大學召開國家高層次人才經驗交流會
首都師范大學:為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首都師范大學以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為關鍵,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努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服務首都基礎教育發展和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目前,學校形成一支師德高尚、規模合理、結構優化、名師薈萃、勇於創新和富有活力的師資隊伍,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師范大學,實現“攀登計劃”的發展目標,為首都基礎教育發展和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首都師范大學舉辦“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時代 聚力勇攀登”青年人才交流會、“學習二十大報告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工作研討交流會等活動。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孟繁華圍繞“攀登計劃”奮斗目標指出,教師是首師大第一資源,青年教師是首師大的未來,青年教師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決心和耐心,不斷積累學術成果、突破拐點、勇攀科學高峰。同時,加強育人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奮力實現全國師范類大學“第一方陣”的建設目標努力。
北京建筑大學:成立未來建筑技術學院 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
北京建筑大學擁有國內唯一建筑遺產保護領域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辦學115年來,學校秉承“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先后為國家培養了7萬余名優秀畢業生,涌現出11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北京大工匠”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11月12日,北京建筑大學召開辦學115周年創新發展論壇,同時成立北建大未來建筑技術學院。未來,北京建筑大學將舉全校之力、聚最強資源、選最優生源,打造一個本博貫通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品牌實體學院﹔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理論與實踐互動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聚焦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實踐型人才的新要求,著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生真正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