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服務重大活動 貢獻首都力量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舉行,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圖片來源:新華網
關鍵詞:服務保障
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慶祝活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從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游行到2022北京冬奧會的服務保障,首都師生用行動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將愛國情轉化為奮斗行,在屬於他們的青春舞台上,圓滿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以高度的政治自覺貢獻著首都教育的力量。
數說
首都9.6萬余名師生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群眾游行、慶祝晚會和志願服務等任務,獲得中央領導多次充分肯定,教育部通令嘉獎。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中,首都3萬余名師生直接參與建黨百年系列活動,4000余名師生組成合唱團和獻詞團,發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時代最強音。
25所高校設立冬奧專項培養計劃,68所高校攻關212項關鍵技術,2.33萬名師生深度參與,1.4萬名賽會志願者全心服務。冬奧會開幕式上,學生演員佔全體參演人數的90%,助力冰雪盛會驚艷世界。
展現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慶祝活動中,首都教育系統組織了9.6萬余名師生參與各項工作,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全方位、全天候、多領域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從群眾游行到廣場聯歡,從閱兵、慶祝晚會到志願服務工作,師生們用行動唱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教育部、北京市委簽署嘉獎令,對參與國慶70周年活動服務保障工作的全體師生予以通令嘉獎。“慶祝活動政治要求高、籌備周期長、訓練任務重,參與慶祝活動服務保障工作的全體師生戰高溫、斗驕陽、迎風雨,不畏艱苦,攻堅克難。”教育部簽署的嘉獎令中這樣寫道。在慶祝活動中,廣大師生並肩同行、戮力同心,在天安門前踏出了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的精彩節拍,充分展現了首都師生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生動表達了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感,集中宣示了新時代青年立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矢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決心,唱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為社會增添了正能量。
青春的旋律,舞動的節奏……20萬人參與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活動,如何科學“排兵布陣”成為關鍵技術。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團隊,在學校丁剛毅教授的帶領下,承擔了群眾游行、聯歡活動、電視轉播、觀禮人員坐席安排和集結疏散等5項仿真任務,團隊共完成幾十個版本的仿真系統開發,為國慶盛典裝上“科技大腦”。
“當我們走上長安街,方陣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期待與激動都匯聚成了一遍又一遍的口號‘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
“這不是在跳獨舞,哪怕有一個人稍有鬆懈都會影響整體的視覺效果,我們要體現的是民族大團結”……
首都教育系統宣講團成員在講述他們服務保障國慶活動背后的精彩瞬間和難忘故事時,仍飽含感情。從感性到理性、從共情到共鳴,他們奔赴全國100余所高校,為各地10萬多名師生送上了一堂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從慶祝大會到文藝演出,從志願服務到活動安保,從形象設計到模擬仿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中,首都教育系統3萬余名師生直接參與到各項服務保障工作中,將慶祝活動激發的熱情轉化為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
“100年前,我們黨成立的時候,您在現場﹔100年后,建黨百年慶典,我在現場。您渴望看見到的場面,我替您看到了。”夏芸楓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的志願者,也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團委書記,她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的曾外孫女。回憶起2019年7月1日那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夏芸楓說,作為志願者,午夜就需要在長安街值守,引導觀眾入場。“要一直站到清晨。”在負責的1500米的路段,夏芸楓走了一遍又一遍,雖然腿疼得每走一步都有些困難,但仍要堅持,因為她是帶著曾外祖父的“眼睛”來到天安門廣場的。
當稚嫩空靈的童聲將“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緩緩唱起,億萬人在熟悉的旋律中,透過合唱者星星般明亮的眼睛,回望百年之路。2021年7月1日上午,3000名來自北京高校和中學的學生組成的合唱團在天安門廣場演唱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7首歌曲,拉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序曲。
這場令人心生澎湃的萬人大合唱如何做到整齊劃一的?天安門廣場合唱與分指揮訓練總指揮、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剛用了6個字回答:“同呼吸共命運。”
高水准離不開背后高強度的訓練。據介紹,封閉訓練裡,擔任分指揮的學生每天進行12小時的嚴格訓練。“聽著節拍器不斷地打拍子,每天要揮2萬拍。不少同學的胳膊都已經練腫了、練粗了。直至形成肌肉記憶。千人一面,一樣的表情、一樣的速度、一樣的呼吸和氣口,才能保証中心表演區3000人同時發聲。
“今天,我們站在天安門廣場,緊貼著祖國的心房﹔今天,我們歌頌人民英雄的榮光,見証如他們所願的夢想。”在廣場獻詞團擔任領誦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馮琳和中央財經大學學生趙建銘都提到,能在七一當天緊貼著祖國的心房,代表青年在天安門廣場為黨獻詞、致以青春的禮贊,這是他們上過的最生動、最刻骨銘心的一次黨史學習教育課。
貢獻攻堅克難的科技力量
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行,讓北京這座古老的東方之城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本屆冬奧會,眾多來自北京教育系統的師生參與服務,他們貢獻了設計巧思、科技智慧,全力保障與服務冰雪盛會。
“科技冬奧”見証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自然少不了來自教育系統的力量,25所高校設立冬奧專項培養計劃,68所高校攻關212項關鍵技術,2.33萬名師生深度參與,1.4萬名賽會志願者全心服務。
在極寒的條件下,如何溫暖觀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曹彬團隊專門開發了極寒環境下的“熱保障”,研發出了“溫暖裝備”——智能加熱服和加熱坐墊,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熱、鎖熱。
以往冬奧會跳台場館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提供不了很好的觀光體驗。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團隊沿用了城市設計中常用到的“2.5小時慢行體驗”原則。在場館群之間,附加做了步行橋“冰玉環”,西半環總長1.7公裡,距地面高7米,便於觀眾往返於場館間,形成一個慢行體驗。
2022北京冬奧會,中國隊共收獲了15塊獎牌,其中包括9金4銀2銅。成績的取得固然離不開運動員的付出,但科技的助力,讓競技體育訓練決勝於毫厘之間。有哪些方式可以提升運動員的速度呢?哪裡轉彎、哪裡變換姿勢是最為恰當和合適的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柯鵬團隊研發出了一套訓練神器。
據介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柯鵬帶領著團隊,從2019年開始,充分借鑒航空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對服裝、裝備、動作、冰面摩擦等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細致研究。對於運動員什麼時候加速、怎樣轉彎、如何減少阻力、滑行路線選擇、體能分配和配速優化方面,都引入航空航天科技,特別是找到了適合中國運動員的最佳滑行線路,借助科技讓訓練更科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