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惠及師生家長

在北京市豐台區草橋小學,學生們正在課堂上討論問題。付磊 攝
關鍵詞:綜合改革
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啟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行動,以動棋盤的氣魄重新配置教育資源、鐵腕治理“擇校熱”、強力校正中高考“指揮棒”,努力破解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以增強百姓教育獲得感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出發點,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學生,讓更多百姓切切實實滿足“上好學”的願望。
數說
2016年北京中招新增校額到校招生方式,將全市優質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額分配到一般公辦初中校,原則上每所優質高中校額到校計劃不減少。
北京持續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全市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52%,學區覆蓋率達到90%,有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2019年11月,北京宣布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后,共93人入選首批“北京市中小學特級校長人選公示名單”。
2022年,北京市繼續實施“1﹢3”人才培養試驗項目,計劃招生3258人。“1﹢3”培養試驗始於2016年,是指學生在初二年級結束后進入試驗學校,在試驗學校連續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學習。
優化布局 一批批新建校投入使用
2022年9月,海澱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隨著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北京市育英學校科學城分校、北京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等一批學校開學迎新,海澱北部地區新添8640個中小學學位、6330個學前學位﹔同樣,在北京東部,北京市平谷區農業中關村學校投入使用……新學年伊始,海澱、豐台、石景山、通州、順義、平谷等多區傳來新學校規劃建設和投入使用的好消息。根據規劃,今年全市將新增2萬個中小學學位,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各區新建校投入使用,為老百姓入學提供了新的選擇和機會,也體現了區域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實施教改組合拳,提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增加新學位,滿足老百姓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
盤點過去10年來的教育發展過程,每當媒體公布新學校建設情況,都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新建校也因硬件條件好、師資力量強、辦學思想先進而成為當地優質教育資源的代名詞。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優質的教育資源正化為甘霖,滋潤每一株嫩芽,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促公平助發展 中高考改革持續推進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望京校區)考點,考生之間互相加油鼓勁。付磊 攝
中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教育系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續推進中考改革,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校額到校”“市級統籌”“1﹢3”培養等方式對促進教育公平和引領教育教學上發揮了良好作用。
2016年,北京市教委正式向社會發布中高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方案。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語聽力口語實行一年兩考、高中校名額分配、中考科目可選……一系列“深綜改”強力措施推出,堪稱近年來北京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
北京市此次出台的中高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方案,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是強調教育公平。在中考改革方案中,北京確認將把全市優質高中50%的招生名額分配到普通初中、專門面向普通初中推出“1﹢3”培養模式改革等。鼓勵優質高中在普通初中招收優秀學生,無須參加中考,開展貫通培養。
其次,此次改革方案凸顯了“把學生放在教育最中央”的理念,給予學生更多選擇。例如,在2018年開始實施的新中考方案中,除語數英外,學生可在體育外的五門科目中選擇三門參加考試。不僅考試科目可選擇,所選考的科目賦分也採取由高到低分別按照100%、80%、60%的系數折算為實際分數,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學生個體差異。從2020年起,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成績和考生選考的三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同樣賦予了學生一定的選擇權。
再次,此次改革方案鼓勵導向性——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引導學校多元發展。方案明確今后的中考將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較以往相比,北京中考考得更寬泛了。專家認為,“考寬”將倒逼教師教學的改革,要求學校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和需求,去激活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
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公式公布了《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在這個方案中,北京正式把中考體育分數提高到70分。有專家指出,體育改革看似是增加分數和考試次數,但是應試和分數不是目的,而是以此為契機,撬動改變應試教育的形象,切實減輕學生的過度負擔。
滿足“上好學” 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改革成亮點
在北京市育才學校通州分校,學生們在物理課上做實驗。付磊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教育系統以一系列辦學方式的改革滿足更多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願望,以集團化辦學方式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成為改革的一大亮點。
2011年,北京小學在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個公辦學校組建的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化辦學的有益探索。北京小學提出集團化辦學要體現“理念共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品牌共建”的宗旨,在隨后的10年間,在北京西城、房山、大興、通州、豐台的分校廣泛傳播學校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與辦學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吸引了眾多片內學生的“回流”,極大抑制了擇校熱的持續升溫。
集團化辦學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北京市已深入推進多年並取得顯著成果。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小學教育集團180多個,覆蓋學校近千所,帶動了一批普通校、薄弱校和鄉村學校辦學質量迅速提升。
為最大化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矩陣效應,北京致力於推進建立穿越學校邊界、區域邊界、系統邊界、學段邊界的資源共享體系。加大政府統籌力度,整合現有優質中小學資源、教科研部門、在京高校、民辦教育機構等分屬不同所有制、不同隸屬、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支持中小學改革發展。內部挖潛和外部引入雙管齊下,在優質教育資源增量上下功夫,橫向上實現資源的聯通拓展,縱向上實現人才培養鏈條的有機銜接。
2018年11月,北京市教委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學區制管理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意見》兩份文件,為北京的學區管理和集團化辦學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依據兩個指導意見,未來集團和學區要納入北京市中小學市、區兩級布局規劃,形成更加精細的中小學縱橫布局規劃,從而實現基礎教育全域性優質均衡布局。同時,學區制將統籌學區內各類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參與學校治理,服務學校發展,打通教育資源微循環,優化教育資源效益。集團化將建立集團學校共治和自治的組織運行機制,促進集團內學校共同發展。
“放管服”改革 激活中小學辦學活力
教育領域的“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2021年12月,北京市教委等九部門對外發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堅持辦學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全面領導,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保障中小學辦學自主權,增強學校辦學的內在動力,充分激發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全面促進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份文件事關北京每所公辦中小學,文件所提及的教育教學自主權、人事工作自主權和經費使用自主權等都是備受關注的大事。
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指出,首都教育的特殊重要性、敏感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新時代首都教育的改革發展,必須不斷提高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而提高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牢牢抓住管辦評分離和“放管服”改革的關鍵環節,持續構建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劉宇輝指出,近年來,首都教育系統圍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一直致力於推進教育治理的管辦評分離和“放管服”改革,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學校進一步依法自主辦學,初步建立了依法依規的教育督導評價制度。下一步要抓住依法治教、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督導評價這三個方面的重點,在教育治理的關鍵環節上持續發力,不斷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新時代對教育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單打獨斗的單一治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在構建首都現代教育治理體系過程中,隻有把握好市和區、教育和社會、教育和網絡、學校和家庭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形成統籌協調、和諧共治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