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高校智力支撐 服務首都發展

2022年2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牽頭的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 北京大學供圖
關鍵詞:服務首都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服務國家戰略、服務首都發展,是首都高校的“天然屬性”和必要責任。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今后五年首都工作的目標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未來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蔡奇書記指出,教育貫穿於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之中,是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北京高校要抓住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大機遇,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把北京的科技和人才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助力實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發展、首都的高質量發展、首都的新發展。
數說
北京市14家首都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中,有7家單位由高校主管主辦。
布局99個高精尖學科,建設22個高精尖創新中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100余項。
北京地區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數量佔全國高校獲獎數的22%,佔全市獲獎數的49.3%。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北京市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5.7年,教育為建設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加強首都新型智庫建設 服務首都發展戰略
2022年7月,《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助推區域協同發展》發布。這已經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連續第11年發布“京津冀藍皮書”,多次獲得全國“優秀皮書獎”一等獎,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一直致力於科研基地和平台的搭建,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契合度穩步提升。
智庫的發展建設,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一。其中,高校智庫是智庫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北京市成立了14家首都高端智庫試點單位,其中主管主辦單位為高校的有7家。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7家單位成為第一批首都高端智庫試點單位。研究領域涵蓋疏解非首都功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研究、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研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研究、特大城市建設與治理等。
各高校增強服務首都發展意識,依托首都高端智庫平台,與“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首善標准對標對表,努力實現高校發展和新時代首都發展同頻共振、協同共生,為維護首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獻計出力。
成立高精尖創新中心 服務首都科技創新
2020年9月,首經貿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曹海鵬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北京市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了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五年奮斗目標。
首都高校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大科學裝置建設與運營、技術轉移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地區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數量佔全國高校獲獎數的22%,佔全市獲獎數的49.3%。布局99個高精尖學科,建設22個高精尖創新中心,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100余項。高校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和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培養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
2022年2月19日,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在京揭牌成立。該中心是繼未來區塊鏈與隱私計算高精尖創新中心之后,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的第二個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將聚焦相關前沿技術研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集成電路高層次人才培養特區。中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牽頭,協同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等單位共同建設,是北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建設集成電路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舉措。
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於2015年10月24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3所在京高校獲得“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銅牌,這標志著“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正式啟動。研究范圍涵蓋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未來芯片技術、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智能機器人與系統、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領域。截至2017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認定22個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
未來幾年,市教委將依托北京高校,重點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學、營養健康、碳達峰與碳中和、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統籌布局建設10個左右高精尖中心,支撐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服務首都人才培養
近年來,北京市重視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升本科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北京市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5.7年,教育為建設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北京市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支持一批應用學科建設,加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支撐。同時,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交叉學科,加強學科重組整合、交叉融合,不斷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加快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
通過深入開展教學改革研究,打造一批高校優質本科課程和本科教材,支持一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推進高校一流專業建設,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建立教學質量標准和教師專業標准。持續推進“雙培計劃”“外培計劃”。廣泛開辦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力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踐平台。持續深化“北京學院”“卓越聯盟”建設。鼓勵在京高校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機構和企業開展人才培養交流合作。
各高校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對接國家及北京重大需求,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創新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加強研究生課程教材和導師隊伍建設,提升導師隊伍水平。鼓勵培養單位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世界高新科技企業開展深度交流合作。
不僅如此,北京市教育兩委還特別關注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匹配度。瞄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緊缺人才、復合型優秀人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缺口,深化市屬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促進高校招生、培養、就業密切聯動,學科專業提前布局、動態調整,提高人才培養的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首都各高校將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首都各高校將更加緊密地圍繞新時代首都發展需要,轉變觀念,搶抓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貢獻教育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