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中小學>>北京市中小學>>學習宣傳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動

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教育支援合作 書寫首善答卷

2022年11月14日15:16 | 來源:現代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丨教育支援合作 書寫首善答卷

在新疆和田市北京海澱小學的課堂上,援疆教師正在為當地學生解答問題。

關鍵詞:教育協同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教育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中,發揮首都優勢,踐行首善標准,用心用情用力,彰顯了首都教育情懷和責任擔當。

數說

十八大以來,北京市面向全國18個省(自治區)40余個地區100多個縣旗市區開展教育扶貧協作與支援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市級統籌向西藏拉薩、新疆和田、青海玉樹、河北雄安累計選派1年期以上支教教師838人,各區教委選派赴結對幫扶地區長期、短期支教教師累計1583人次。

2021年,全市選派45名援藏援青教師、162名短期支教教師,組織2341名專家教師赴各受援地送教講學,新增結對幫扶學校153所﹔安排1877名受援地干部教師來京跟崗研修,累計線上線下培訓14000余人。

教育援助 打造“帶不走的隊伍”

“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扶貧戰略,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大力推進教育精准扶貧。在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河北等地開展教育扶貧支援,積極構建市級統籌、多方聯動、高校參與、社會幫扶、網絡助推的教育扶貧協作與支援合作格局,探索創新“請進來﹢走出去﹢互聯網﹢建基地”的北京教育援助模式。聚焦當地教育事業發展,打好“組團式”支教、“融入式”跟崗、“精准式”送教、“手拉手”合作等一系列教育援助“組合拳”,不斷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學質量,優化教育生態,用教育的力量助推脫貧攻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經驗”。

據悉,每年北京市都有300多名干部教師奮戰在雪域高原、戈壁大漠,他們既是“種子”和“酵母”,助力受援地打造“帶不走的師資隊伍”和示范性學校,也是“橋梁”和“紐帶”,在加強兩地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4年,北京市率先在教育援藏中開創“組團式”支教先河,自此,“組團式”援助模式迅速在全國推廣。如今,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拉薩市北京中學已成為西藏的標杆校,和田市北京海澱小學、和田市北京海澱幼兒園更成為當地家長的首選,北京援助雄安新區4所學校辦學成效得到社會各界認可。

與此同時,在不斷提供人才支援的基礎上,北京市持續加強師資培訓。通過來京集中培訓或跟崗研修、赴受援地示范講學、線上培訓等形式,提升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幫助受援地培養教育教學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師,2016年以來累計培訓20余萬人次。

為了讓受援地干部教師親身體驗北京優質學校的先進理念、管理模式和高效作風,北京市教委創新培訓模式,引入“嵌入式”“實戰化”培訓理念,組織受援地區干部教師走進北京優質學校,按原崗位實時跟崗、實地研修,身臨其境開展角色體驗。北京相關學校敞開大門擁抱八方來客,管理干部參加學校領導班子會議,一線教師走進課堂觀摩教學,雙方干部教師廣泛交流、深入教研。廣大受援地干部教師帶著希望來,滿載收獲回,不僅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寶貴的實際操練和實踐經驗。

圖為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

千年大計 協同發展結碩果

“魔法菜園”“十步芳草”……位於河北雄縣的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各班學生在“雄安農場”耕種。幾年前,這裡是私人菜園,如今卻成了師生的“開心農場”。

千年大計,教育先行。2018年雄安新區實施教育三年提升行動,北京對雄安進行教育支援,當年3月北京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在雄縣二小挂牌,兩地一體化管理。時任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執行校長的張文峰帶領中關村三小的骨干教師共12人,在雄安新區建立起全新的課程、教師隊伍工作機制,與雄安校區的老師一起工作,共同成長。

北京對河北的幫扶是在兩個國家戰略結合點上實施的,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二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教育將兩地的百姓在更深的層面上融合在了一起。

四年來,北京積極參與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4所援助學校辦學水平明顯提升,3所“交鑰匙”學校建設進展順利。同時,支持部分中央和北京高校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目前,已確定的首批4所高校分別是: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北京林業大學,並於近日陸續公布總體規劃方案,雄安新區高等教育建設發展藍圖初具雛形。

路不遠,所以更需要多一些心意與考量﹔情長在,更要把事落在實處,把需求放在心上。2016年9月,北京市關工委發起並組織“老校長下鄉”送教活動。自啟動以來,先后組織動員32名老校長參與,組織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100多名大學生擔任老校長助理,深入河北阜平、承德等貧困地區提供精准支教服務。參與送教的老校長談起這段經歷不禁哽咽,他們發出這樣的心聲:“過去,老區人民為國家站起來作出巨大奉獻﹔現在,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和全國人民一道富起來、強起來。”

為推動京津冀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北京市的每個區幾乎都和河北省的縣市建立了對口幫扶關系,特別是在保定市構建了“1125”京冀教育扶貧新模式,完善市級統籌、縣區對接、人才互派的長效機制,重點提高貧困鄉村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校教學管理水平,實施五項教育扶貧工程,補齊保定貧困縣“教育短板”。

職業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見效最快的方式。北京在河北開展“職教協作拔窮根”工程,依托阜平縣職教中心,成立了“保定貧困地區職教協作區”,組織北汽、一汽、上汽等國內8家知名汽車企業成立了“阜平夢翔汽車培訓基地”。實現了“培養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扶貧目標,也讓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不斷深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顯著提高。

“互聯網﹢教育” 助力精准幫扶

為了探尋更加精准、高效的援助方式,北京從2011年開始在教育扶貧支援中嘗試運用“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新技術新手段,專門建設北京教育對口支援與區域合作網,向受援地推送優質課程資源授權賬號,組織優質資源遠程互動教學,開展骨干教師同步課堂、網絡教研。2019年又啟動實施了“首都教育遠程互助工程”,實現跨區域的遠程在線資源互聯共享、教師互助教研、師生互動交流。

十年間,北京市教育“雲幫扶”走過了一條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到雙向、從教學到教研,功能不斷完善、受眾不斷擴大、覆蓋區域不斷拓展的探索實踐之路。特別是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4個月內實施項目十多個,培訓受援地干部教師4000余人。去年3月,“首都教育遠程互助工程——新疆和田地區幼兒園園長雲跟崗培訓”項目圓滿結束。這樣高效低耗、多方聯動、精准實效的“反轉式雲跟崗”培訓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實現了首都教育專家“一對一”地“雲指導”,也讓參訓的和田地區65名幼兒園園長實現了“一對一”地“雲跟崗”。

據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處介紹,未來,將拓展教育“雲幫扶”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完善“雲跟崗”的培訓模式,總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在新疆和田地區及其他對口支援與協作地區的中小學師資培訓中提供應用示范。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