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優化教育布局 共享優質資源

2022年9月26日,北京學校舉辦了以“喜迎二十大,拼搏向未來”為主題的首屆體育節。
關鍵詞: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讓每個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黨和國家為人民辦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以增強百姓教育獲得感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出發點,優化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全面加強薄弱校建設,大規模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規范義務教育入學秩序,推動區域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各區教育資源結構趨於實現合理化,逐步滿足老百姓家門口上好學校的願望,達到了“一去二三裡,名校四五家”的格局,生動展現了落實教育公平的決心和力度。
數說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全市共有本區中小學教育集團175個,覆蓋獨立法人中小學643所。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全市共有跨區中小學教育集團103個,覆蓋獨立法人中小學113所﹔全市共有學區133個,覆蓋獨立法人單位1134個。
目前,北京學前教育入園率達到90%,普惠率達到88%,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入園難問題基本解決,入園貴問題有效緩解。
近年來,北京通過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持續規范入學辦法,在“資源優質”和“機會公平”上同時發力,小學、初中的就近入學比例均達到99%以上,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優化布局 一批批新建校投入使用
2022年9月,海澱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隨著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北京市育英學校科學城分校、北京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等一批學校開學迎新,海澱北部地區新添8640個中小學學位、6330個學前學位﹔同樣,在北京東部,北京市平谷區農業中關村學校投入使用,北大附中原校長王錚任校長……新學年伊始,海澱、豐台、石景山、通州、順義、平谷等多區傳來新學校規劃建設和投入使用的好消息。根據規劃,今年全市將新增2萬個中小學學位,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各區新建校投入使用,為老百姓入學提供了新的選擇和機會,也體現了區域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實施教改組合拳,提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增加新學位,滿足老百姓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
盤點過去10年來的教育發展過程,每當媒體公布新學校建設情況,都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新建校也因硬件條件好、師資力量強、辦學思想先進而成為當地優質教育資源的代名詞。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優質的教育資源正化為甘霖,滋潤每一株嫩芽,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多措並舉 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覆蓋
長期以來,首都教育以“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為目標,持續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從縱、橫兩個維度,努力實現“存量盤活,增量推進”:縱向主要是打通學段,建設一體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推進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改革、實施名校辦分校、構建城鄉一體化學校等﹔而橫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主要舉措,採取“學區制”“一校多址”“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協作區”“聯盟組團”等方式,積極擴展優質學校的服務半徑,提高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總量。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全市共有本區中小學教育集團175個,覆蓋獨立法人中小學643所﹔跨區中小學教育集團103個,覆蓋獨立法人中小學113所﹔全市共有學區133個,覆蓋獨立法人單位1134個。作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兩種擴增模式,學區制和教育集團為提升就近入學率和緩解“擇校熱”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擴容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北京還推動26所高校對口支持56所附中附小建設,市、區教科研部門對口支持30所中小學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實施“高參小”體育美育項目,引進20所高校和7個高水平藝術團,支持143所小學體育美育特色發展。此外,還探索向社會力量購買優質教學服務,引入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這些措施明顯加快了一般校成長為新優質校的速度,使首都基礎教育更加優質均衡。
師資建設 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重要保障
2022年5月19日,北京市海澱區雙榆樹中心小學與延慶區大榆樹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團隊的老師們實施空中教研,共謀線上教學策略,探究線上教學方法,共享兩校團隊教育智慧,共促兩校教師成長。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這一空中教研新模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而這也是教育系統在特殊時期開展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一個典型案例。
在當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措施中,除了加強各地各校硬件的標准化建設外,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重要保障。
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目標導向,北京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堅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干部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搭建優秀干部教師成長的助力平台,通過開展開放型教學實踐活動,探索教師培訓新模式。特別是全面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都可以參評正高級職稱,打通了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尤其是建立了中小學教師績效獎勵激勵機制,重點向承擔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任務中、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出突出成績的一線教師、骨干教師傾斜,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切實增加教師的獲得感。同時,促進區域內師資力量均衡配置,推動義務教育校長、教師在區域、城鄉、校際間合理有序流動。一系列舉措,為構建優秀的教師隊伍提供了持續而又穩定的保障。
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北京自2021年9月開始啟動首批干部教師交流輪崗,今年則在全市16區全面鋪開。教師輪崗讓更多的學生“共享”名師,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推動教育公平而帶來的教育“福利”。
資源共享 滿足學生多元化成長需求
資源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變革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發展的主旋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拓寬了受教育渠道,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北京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從市級、區級兩個層面共同入手,通過空中課堂、雙師課堂等“互聯網﹢基礎教育”等項目,形成了一大批共享資源,縮短區域、城鄉、學校的差距,推進了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特別是“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北京市積極推動課后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大力推進數字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建設“北京教育雲”,構建全市優質數字資源共享服務體系,深入推進空中課堂、雙師課堂、融合課堂“三個課堂”建設,讓數字教育深入賦能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個性化發展、多維度評價。
2022年3月,《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發布。規劃指出,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將實現“七個全面”的發展目標。通過科技賦能教育,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提升教育質量,助力減負增效,促進教育公平,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描繪了廣闊前景,也為滿足每個孩子的多元化成長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