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數說首都教育
落實立德樹人 開創教育新局

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學生用唱紅歌的方式喜迎黨的二十大。
關鍵詞:立德樹人
“論生逢其時”,是2021年北京市高考語文卷的寫作題目。這一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年頭。這一年,考生經歷了疫情的考驗﹔感受到抗疫斗爭中的國家凝聚力……作文題引導考生思考生活的時代與人生態度、人生道路、人生價值的辯証關系,是高考試卷立德樹人功能的重要體現。
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動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逐步形成大中小幼一體化育人的新格局。
數說
2008年,北京率先推出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項目。至今已涵蓋市區兩級1000余家社會資源單位,實現了德育引導與實踐體驗的深度融合。
2014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學正式實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個中小學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參加1次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分別走進1次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至少參加10次集體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觀看100部優秀影視作品,閱讀100本優秀圖書。
2018年,北京成立了全國首家覆蓋大中小幼全學段德育研究的一級學會——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截止目前,已授予101家學校為“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研究基地校”。
加強頂層設計 將學校德育“統”起來
2022年國慶前夕,東城區培新小學四年級少先隊員姜雨喬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和同學們一起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學生們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感懷先烈、了解歷史、展望未來,汲取砥礪奮斗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廣大隊員愛黨、愛國的情懷。
近年來,北京加強頂層設計,推出一系列市級統籌德育項目,支持引導各區挖掘德育資源、構建德育體系、形成德育品牌,推動一個覆蓋大中小學段的區域德育一體化教育體系在全市范圍內加速形成。
早在2008年,北京就採取市級統籌、區縣跟進的方式,在全國率先推出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項目。至今,市區兩級千余家社會資源單位成為全市百萬中小學生在校園外體驗國情、發展能力的教室。
2014年10月,北京在全國首批發布《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提出中小學必須有10%以上的課時在社會大課堂中進行的硬性要求,並在中考物理和化學考試中增加了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查的比重。
同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學正式實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個中小學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參加一次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分別走進一次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至少參加十次集體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觀看百部優秀影視作品,閱讀百本優秀圖書,學習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和優秀品格﹔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千余個社會資源單位,培養和聘用千名課外輔導教師,邀請千名傳統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校園、進課堂。
2018年,北京成立了全國首家覆蓋大中小幼全學段德育研究的一級學會——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加強對一體化德育的研究。北京還出台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指導綱要》,這個作為全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第一份關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的文件,明確了一體化德育的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推動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強化實踐體驗 讓德育工作“實”起來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資源單位的對口銜接,最大的價值在於德育引導與實踐體驗的深度融合。但是,社會資源真正轉變為教育資源,需要教育部門和社會單位協同努力。為此,北京市教委委托市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中心派出教研員與資源單位一家一家地擬定學習計劃書。根據不同社會單位的資源條件,結合中小學教學大綱,制定出特色鮮明的教學建議。北京植物園的學習計劃書,就是根據植物園生物資源富集的特點,建議學校在園內開展生物和環境教育。計劃書明確了課程理想的時間和參加學生人數,並列出了中小學教材中可以結合的知識點和課堂教學設計。
東城區學生走進校外紅色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紅色尋訪”活動。
近年來,北京市加強內外統籌,著力在資源建設上下功夫。據了解,本市統籌校內、校外德育資源,加強一體化建設,創建500多所文化建設示范校,文明校園建設全覆蓋,打造環境優美、積極向上、適宜學生成長的學校文化,開發具有北京特色的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加強實踐育人,用好天安門廣場、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北大紅樓等紅色資源,以“四個一”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同時,北京注重形成品牌引領,著力在主題教育上下功夫。統籌設計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第二課堂活動平台,每年圍繞黨和國家重大事件開展主題教育活動。2019年,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教育活動,形成“三同四起來”主題教育模式。2020年、2021年分別開展了“使命在肩,奮斗有我”“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學起來”“唱起來”“講起來”“做起來”各項活動,實現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大中小學生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同心同路。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主題,舉辦大中小幼教師講述育人故事等活動。
縱橫兩個維度 讓德育體系“立”起來
今年教師節前夕,來自北京市大中小幼不同學段的12位教師作為北京教師群體的代表,登上全市展示交流的舞台。這是北京市舉辦的第四屆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動,不同學段的教師同台講述,分享他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動故事。
北京市舉辦大中小幼教師講述育人故事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在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研究上下功夫,構建“一體化”德育新體系。北京積極在大中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著力將學校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2018年,北京市率先成立的“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著力通過研究機制的建立助力解決大中小幼德育割裂問題和碎片化問題,為推動全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提供必要支撐。
同時,北京堅持改革創新,著力在課程建設上下功夫。本市加強統籌謀劃,出台《北京市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通過召開現場會扎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健全全市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工作機制,並組織教學督導員和思政課教師,深入高校和中小學交叉聽課1000余節,試點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聯合體,形成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並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建設。
除了大中小幼的縱向銜接之外,北京積極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一體化育人共同體。據了解,北京研究制定《北京市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滿足家長和學生需求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體系,構建和諧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關系。推進家校社共育咨詢室建設,在中小學、幼兒園和社區建立試點,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工作聯動,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新機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