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漢書》:班固要謝的人不少(子曰詩雲)

熊  建
2022年09月02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如果班固寫完《漢書》,像今天寫完碩士、博士論文一樣,設置一個致謝環節,他會感謝誰呢?

  首先,感謝父親班彪。東漢初年,班彪因病免官,專心從事歷史著述。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隻寫到漢武帝,班彪採擇前史遺事,搜集材料,打算續寫《史記》,做了65篇《后傳》,然后就去世了。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班固子繼父業,繼續修史,並在《漢書》中採用了父親著作的內容。

  其次,感謝弟弟班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在全力寫作時,被人告發說他私修國史,被抓下獄。班超快馬加鞭趕赴洛陽,上書漢明帝極力辯解,陳明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和頌揚漢德的意圖。

  漢明帝拿來書稿一看,嘆為奇作,下令釋放班固,並宣召他來京師,任命為蘭台令史,准其利用國家藏書,完成修史大業。班固這才得以凝神聚力20多年,基本完成了《漢書》。

  班超也是歷史名人,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的故事,家喻戶曉。

  第三,感謝妹妹班昭。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在官場失勢,得罪了人,又被人誣陷下獄,死在獄中。此時《漢書》還有8個表以及《天文志》沒有寫完。后來是班昭接手完成,讓《漢書》得以全璧示人——共120卷,起自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結束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記229年史事,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第四,感謝前賢司馬遷。《漢書》史料來源,以漢武帝為分界,分成兩個階段。漢武帝之前,因為《史記》有完整記載,班固就奉行拿來主義了,絕大部分採用《史記》原文,文字略有精簡,有些內容重新加以安排、剪裁。

  這算抄襲嗎?在古代不算。當時抄書是一項本領,治史者必須學會抄書。何況班固也不是機械地抄。清代學者趙翼分析過,漢武帝之前這段時期,《漢書》做了三方面增補:把《史記》附入他人之傳者,抽出來另立新傳﹔在《史記》一些人物傳記中增加事實﹔在文學之士的傳記中,增加他的文章。

  第五,感謝前輩劉向劉歆父子。《漢書》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叫《藝文志》,著錄了約600部古書,1.3萬卷,是當時的“四庫全書”。這部《藝文志》是西漢劉歆寫的《七略》的刪節本,而《七略》又是劉向寫的《別錄》的刪節本。劉向當年奉旨整理國家收藏的圖書,每整理完一本,就寫個提要,總結主要內容,匯集成書叫《別錄》。劉歆把這些提要分門別類,加以簡化,成為《七略》。《別錄》《七略》如今都看不到了。班固的討巧引用,給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藝文志》裡著錄的書大部分都失傳了,幸虧有這個目錄,我們今天才可以對先秦學術有一個粗線條的認識。

  了解、學習中國學術史、思想史,源頭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們今天說的百家爭鳴,就在這個時期。先是儒、墨兩家為顯學,兩家下面各自分出很多派﹔然后,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並起,人多、派多,今天大家都覺得這是古代學術的黃金時代,是中國的“軸心期”。

  這一段時期的思想地圖是什麼樣的?今天隻能通過6種文獻來把握:《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淮南子·要略》《論六家要指》《漢書·藝文志》。前五種書,隻講派別,不講書籍﹔隻講各派的祖師爺,不講徒子徒孫,線條太粗。隻有看《漢書·藝文志》,才能“一覽眾山小”,才能“胸中有丘壑”。

  最后,感謝后輩顏師古。班固是古文家,《漢書》的用字特點就是多用古字,保存了很多古代語言文字、制度名物,行文跟《史記》比起來艱深得多了,比較難懂。因此,差不多從《漢書》一問世,就有注解跟上了。有統計,唐以前注解《漢書》的有20多家。各家解釋,各說各話。

  於是,唐代學者顏師古受命為《漢書》作注,先把前人舊注、各家歧說一一列引,然后從“師古曰”開始,下判斷,對於舊說或肯定或否定,有時自己還要重新解釋。這麼一來,基本上解決了《漢書》的文字解釋問題。

  這是一項很繁重的工作,因此學界一直認為顏師古是《漢書》一大功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說:“師古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到,雖然有人批評,但他疏通《漢書》的成績在那兒擺著,真不愧是班固的功臣啊。”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