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市教師交流輪崗全面推行:家門口的學校來了好老師

2022年09月02日08: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跑道上白色的邊線粉刷一新、一盆盆花朵擺出“歡迎”字樣、校園廣播又傳出歡快的歌聲——開學啦!

新的學年,新的希望。除了煥然一新的校園環境,校園裡還走來即將履新的交流輪崗教師。北京市16區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在開學這幾天反復登上網絡熱搜,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聞之一。

從去年9月的東城、密雲兩區教師交流輪崗,到今年1月西城、朝陽、海澱、大興、延慶、門頭溝六區教師交流輪崗,再到目前北京全市所有地區教師交流輪崗,政策一步步推開,回應著社會對“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期盼。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交流輪崗會不會增加生活負擔”“短期內能否適應新環境”“交流輪崗會不會流於形式”等問題,教師們很關心。“一方面盼望更多優秀教師能輪崗,一方面擔心政策執行起來打折扣”,也是不少家長的隱憂。

開學之際,記者走入交流輪崗教師中間,傾聽他們的心聲與期盼。

大范圍調查結果顯示,輪崗總體上沒有增加教師負擔

交流輪崗會不會增加教師的生活負擔?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張爽作為北京市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首席專家,全程參與了政策落實情況的調研,他用一組數據回答這個問題。“北京市組織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聯合項目組,全程展開調研評估和決策咨詢,以確保及時發現問題、梳理典型經驗、持續優化政策。項目組對第一批、第二批試點區進行了4輪調研,面向校長、教師、家長發放並回收有效問卷24857份,訪談干部、教師400余人次,獲得一手訪談資料230余萬字。”張爽告訴記者,“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交流輪崗總體上沒有增加教師負擔。”

在記者的走訪中,也向老師們提出過這個問題,不少教師在學區、教育集團(集群)校交流輪崗,校際距離本就不遠,和之前的生活差別不大。

8月30日,記者走進位於豐台區的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周芳芳老師剛剛帶領方庄教育集群校的物理課教師們完成了為期兩周的集體備課。其中,就包括從十八中交流輪崗到芳星園中學的鄭燕春老師,和從芳星園中學交流輪崗到十八中的馮丹老師。這兩所學校相距僅900米,步行1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因此,對兩位教師來說,生活改變不大,交通成本並沒有因此增加。

北京市教育學院豐台分院教研員王冬梅交流輪崗到右安門外國語學校擔任英語教師,兩地的距離是5.5公裡,通勤的時間有所延長,但是王冬梅認為“可以克服”。盡管有距離更近的學校可以選擇,但是她想要“通過同課異構、專題實踐研討會、工作坊研修等多種方式,帶動集群學校的整體發展”。作為市級英語學科帶頭人,王冬梅曾在教學一線擔任從初一到高三全學段的英語教學工作,由於教研員缺乏,她又被遴選為教研員,參與全學段的教學研究、評課等工作。2012年開始,王冬梅還擔負起全學段的教師培訓工作。“既教過學生,又教過老師”的她深知英語學科質量提升難的症結所在,因此她希望以右安門外國語學校為樣本,“幫助學校構建校內、課后服務一體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校本研修特色”,避免同類型學校在缺少抓手的情況下,教師評課、研修成為零敲碎打。

門頭溝區新橋路中學地理教師李甜甜報名加入了王平中學,這是一所山區學校,與新橋路中學相距近20公裡,需要四五十分鐘車程。李甜甜說,同事們大多住在城裡,因此一般採取搭同事順風車的方式解決通勤問題。“每周隻有帶晚自習的那天是需要坐公交車回家的。在公交車上,我正好想想學生的作業、自己的論文等等,我很珍惜這段空白的時間。”李甜甜說,“相比去不同學校歷練帶來的工作能力提升,這點交通上的困難可以克服。”

“雙向流動”,才是練兵的要義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教師主動報名參與了這次交流輪崗工作。老師們認為,這既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能力進步的必要選擇”。

張爽告訴記者,目前參與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2萬余人,佔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校長、教師總數的43.0%,各區交流輪崗機制已初步形成。“教師成長、學校服務水平和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得到同步發展。從跟蹤評估效果看,參與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對交流輪崗整體認同度較高,認為交流輪崗開始后‘自己在職業發展上有了新的收獲’‘為新學校帶去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促進新學校學科和教學水平的提升’等。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交流輪崗至革新裡小學任校長,史家教育集團內24位干部教師參與到革新裡小學的交流輪崗工作中,教師育人理念與教學效果、學校發展內生動力與服務水平、學生學習自信心與效果均有明顯提升,贏得了周邊百姓的認可。”張爽說。

在和教師群體的交流中,記者也感受到了教師們“職業發展的新收獲”。鄭燕春老師坦言,工作十幾年后,備課的靈感、火花少了,經驗、習慣多了。“這是職業瓶頸期的一個信號。因此,我想要抓住輪崗的機會,到別的學校去看看,感受不同的學生。”鄭燕春說。

“相對於十八中來說,芳星園中學的生源層次更多一些。面對程度不同的學生,是最考驗教師功力的時候,我想通過分層作業、小組調研等形式,讓同學們喜歡上我的課。”鄭燕春說。

鄭燕春擔任芳星園中學的初三物理教師,一來就面臨中考,還要帶徒弟,她感到擔子很重。“但是好在我們已經一起備課兩周了,通過單元主題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方式,大概的情況已經了然於胸了。開學的第一節課,我已經准備好了。”鄭燕春告訴記者。

交流輪崗並不單純是從優質校“流向”一般校,還有從一般校走進優質校的教師,這樣的“雙向流動”,才是“練兵”的要義。馮丹老師就是這樣從芳星園中學走進了十八中,即將擔任初中二年級物理課教師。在這裡,物理教研組組長周芳芳是她的“師父”,將手把手幫她磨課。她形容自己的選擇是“走出舒適區,學習不一樣的教學教法”。“我來到這裡,就要努力達到十八中的物理課水平,我盡心盡力帶學生,多創設不同的情境,從生活實際出發,一定能讓學生、家長放心。”馮丹說。

期盼政策保障更細化、更專業化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還有這樣一些教師,克服了很多困難,努力為邊遠地區的學生帶來優質教育資源。在北京市門頭溝區,東辛房小學語文骨干教師李敏報名加入了本區也是北京市最偏遠的山區學校——清水學校,擔任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語文教師。

從李敏家到清水學校,有100多公裡的距離,坐公交車需要三個小時。去年7月,她報名的時候,想的是彌補年輕時錯過的支教夢。直至到了清水學校,她才發現,這裡的孩子太需要有經驗的老師了。“這裡教師資源相對缺乏,一般採取語數兩科包班的方式教學。低年級數學提升起來相對簡單,所以為了孩子成績‘好看’一些,老師們大多把數學當作突破口。我過來講課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們的作文、閱讀基礎薄弱。他們不善於表達,不太會寫作文,選材謀篇布局的基本方法十分欠缺。”李敏告訴記者,“在城區,不缺我一個講課好的語文老師,但是在山區,孩子們太需要語文教師了。”

為了讓孩子們會表達、能書寫,她把給孩子准備的獎勵積分卡片都換成寄宿學校孩子喜歡的小零食,寫出一個好詞語、好句子,就能兌換零食。她引導孩子把詞語連成句子,再組成段落,有一天上課的時候,天空有七彩雲朵飄過,她就“停課看雲”。經過一年的輪崗交流,李敏看著這些孩子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及格率從40%提升到80%,和自己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期末考試前,孩子們問:“老師,你能不能不走了?”李敏說出自己的選擇:“隻要你們有進步,我就不走了。”孩子們歡呼起來。

目前,李敏老師已將自己的工作關系正式轉入清水學校,擔任初中二年級語文教師。她不走了,她創設的“玩中學”“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等教學方法也在清水學校推廣開來。新學期,她組織的“珍珠詩社”也快要開張了,她希望山區的孩子也可以多積累古詩詞,甚至自己寫詩詞,成為大山裡的珍珠。

分析這一年北京市輪崗交流的工作經驗,張爽總結了這樣四條:一是以優秀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為著力點,有效拓展其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從“雙減”政策之后參加輪崗交流的干部教師情況來看,到今年9月,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交流輪崗10361人,佔參與交流輪崗校長教師總數的42.8%。二是緊密結合已有教育改革實踐,構建區域—校際—校內三級運行體系。各區能夠系統分析、有效研判,將干部教師交流輪崗與區域已有改革有效整合,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布局相結合,與“雙減”政策推進相結合,與教師隊伍整體建設相結合,形成了區域、校際、校內三個不同層級的運行體系。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形成形式多樣的實質性交流輪崗模式。從各區已經開展的實踐來看,形成了跟崗脫產、聯片教研、教研駐校、團組式交流、中層挂職、教師結對等多種形式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模式,呈現多元化樣態。四是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實現教師與崗位的“雙向選擇”和“精准匹配”。

談到未來,王冬梅希望教師到崗后,學校提供的支持可以“用標准化條款落在紙面上”,“很多老師需要自己和學校商談,雖然學校都很支持,但是如果有標准條款,老師的工作會輕鬆很多。”王冬梅說。

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呂文清告訴記者,交流輪崗工作從原點開始逐漸擴展,將先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拓展開來。“我們還希望看到,隨著政策的深化,能打破教育集群、打破區域,實現更大范圍的交流輪崗工作。在政策保障上,希望有更細化、更專業化的設計,從專業上指導融合。”呂文清最后說。

(記者 姚曉丹 董城)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