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爾維亞留學記(走近非熱門留學國①)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教學樓。 |
費正健參加“漢語橋”活動留影。 |
任宥羽正在完成雕塑。 |
蘭亞珊在塞爾維亞生活照。 |
近年來,有中國留學生出於專業選擇、個人發展的考量,前往相對小眾的留學目的國求學。他們在當地開啟留學之路,收獲新知﹔同時,積極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講述中國故事。海外學子版今起推出“走近非熱門留學國”系列報道,關注中國學子在這些國家學習、生活的體驗。
——編 者
在歐洲巴爾干半島中部,有這樣一個自然風光秀麗、歷史底蘊深厚的國家——塞爾維亞。在塞爾維亞留學是什麼體驗?中國學子在這裡參加了哪些活動?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3名在塞爾維亞求學的中國學生。
跟塞爾維亞結緣
“本科時,我到塞爾維亞做過交換生,當時便和這個國家結下了緣分。”費正健目前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國際法專業的博士生,在選擇留學地時做了十足的考量。他說:“我本科學的是俄語,當時從留學地語種、與中國關系以及我的個人發展等方面考慮,選擇到塞爾維亞交換。交換期間,我對這裡熟悉起來,后來適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認為塞爾維亞的發展前景較好,因此在本科畢業后選擇繼續到這裡深造。”
就讀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的任宥羽也曾是一名交換生,后赴塞爾維亞繼續求學。“我所學的專業是雕塑,讀研時借院校間的合作來此地學習。我交換時所在的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們德高望重,也平易近人。我得到了不少藝術啟發,還認識了許多塞爾維亞本地同學,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我在這所學院繼續修讀博士課程,希望學到更多雕塑知識,做出好的作品。”他說。
記者了解到,塞爾維亞的人文歷史也是吸引中國學子的因素。蘭亞珊是貝爾格萊德大學國際關系專業在讀本科生,她說:“高中時,我學習了關於塞爾維亞的歷史,被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所吸引,產生了進一步了解這個國家的想法。”
來到塞爾維亞后,令蘭亞珊欣喜的是,首都貝爾格萊德是一座讓人愜意的城市。“在這裡,市民過著慢節奏的生活,他們熱情地相互問好,也常在下午與朋友聊天、喝咖啡,閑適自在。我認識的當地人樂觀、善良,他們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給過我很多幫助,我很快便喜歡上了這座城市。”蘭亞珊說。
課堂裡的特別體驗
在塞爾維亞高校上學,中國學子有哪些印象深刻的體驗?
費正健在這裡經歷過本碩博各階段的教育,對此,他頗有感觸:“塞爾維亞的高校多數沒有中心校園,各院系通常零散分布在城市各區域。以我所在的貝爾格萊德大學為例,語言學院位於市中心步行街,經濟學院靠近汽車站。”費正健說,在塞爾維亞高校就讀的學生通常不會問對方讀的是哪所大學,而會問讀的是哪個學院,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
除了校園環境,塞爾維亞的課堂也給費正健留下了獨特印象。他說:“讀研究生時,我學習語言學,當時是小班制,課容量3到4名學生,我們就在老師的辦公室裡上課。記得有一門‘實習課’,我被派到當地一所開設俄語課的小學,聽那裡的老師給學生授課,並需完成聽課報告。當時,學生們對我很好奇,課后圍在我身邊,用英語、俄語嘗試和我交流,這樣的課程體驗對我來說頗為新奇。”
在蘭亞珊看來,塞爾維亞高校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以我的大學為例,通常1學年有3個考試期,分別在1月、6月和9月,學生不僅可以自行選擇參加哪個考試期,也可以選擇具體的考試科目,在考期開始前報名即可。這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安排學習進度,也對我的時間規劃、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說。
對於自主安排時間,任宥羽有相似的體會。他說:“我所在的學院為學生安排了較多自由時間去創作。通常,早上10點前上完理論課后,學生可以用一天內剩下的時間完成自己的作品,例如做木雕、石雕等。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讓大家全身心投入、不被打擾,也有助於產生創作靈感。”
在塞爾維亞講中國故事
受訪的3名中國留學生不約而同地提到,在塞爾維亞,他們參加了不少跨文化活動,以自身之力講述中國故事。
費正健擅長口語和表達,曾數次參加在塞爾維亞舉辦的“漢語橋”比賽,擔任過主持和翻譯。他說:“剛開始,我的翻譯技能還不嫻熟,經過幾次鍛煉,臨場反應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在這些活動中,我很開心能為兩國文化交流盡一己之力。”
蘭亞珊加入了塞爾維亞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並擔任主席,組織參與了不少文化交流活動。“新冠肺炎疫情在塞爾維亞暴發期間,我參與了一場聲援活動,由在塞爾維亞的中國學生錄制多個微視頻,向當地學生表達祝福和支持,傳遞了‘我們在一起’患難與共的情感。”蘭亞珊說,能夠為增進中塞青年友誼貢獻一份力量,她很開心。
藝術專業的任宥羽則通過創作展現中國文化。他曾完成一件石雕作品,底部是精心雕琢的底座,上端是一塊未經修飾的原石。任宥羽說:“我從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理念中得到靈感,在創作時以寫意手法保留材料的原本樣貌。這件作品受到了教授的好評,他還推薦我去參加展覽。在日常學習中,教授鼓勵我創作更多帶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將東西方雕塑風格融合創新,使作品獨具氣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