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間地頭講好“大思政課”
時值暑假,來自北京高校的100支實踐團隊深入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19個鄉村開展實踐。作為首都高校師生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的踐行者,他們以文化興農、科技支農、衛生惠農、智慧助農等形式,將思政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積極投身生產生活一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將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鄉村發展。
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這堂“大思政課”為大學生搭建了一個深入社會實踐的平台,引導青年關注社會現實,發現並嘗試解決問題,發揮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創造思政教學“大”空間。所謂“大”空間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從課堂到村口的延伸。理論的魅力在於其來源於實踐、高於實踐的同時又能反作用於實踐、指導實踐。把定點幫扶、挂職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等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的亮點舉措、先進人物、典型事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用鮮活的事例影響人,用典型的案例感染人,用蓬勃的實例引領人,突出思政課親和力、感染力、號召力。二是從講授到感受的拓展。黨的政策執行得怎麼樣,群眾滿不滿意,不是文件上印的,不是匯報上寫的,不是講話裡說的,要到實踐中去感受。從講授到感受,既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又是思政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三是從教學到認知的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培養具備理想信念的綜合性農業人才,知識儲備固然重要,但鄉村發展的真實情況,隻有深入一線才能有切身感悟,才能實現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突破。
改造“三農”認知“舊”思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當下大學生尤其是農科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更多實踐機會,把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教育與假期社會實踐、“三支一扶”等志願服務相結合。通過接觸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讓大學生在志願服務及社會實踐過程中提高“支農”的思想認知,了解實際需求,掌握實用技能,堅定理想信念。
營造建功立業“新”途徑。首先要抓住“三農”發展的新機遇。農業從傳統到現代轉變,延伸出生物農業、綠色農業、數字農業等多種形態,農村由偏遠落后逐漸呈現生態環境等獨特優勢,農民也正在經歷著由低收入群體向規模化、職業化、標准化轉變的歷史進程。把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增強黨的“三農”政策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廣大青年學子理解、把握、抓住“三農”發展的新機遇,實現由“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轉變。其次,利用經濟社會轉型的新空間。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三農”領域也在經歷同步轉型。把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教育與就業創業相結合,重點是提升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大學生協助扶持脫貧人口在鄉村旅游、農村傳統技藝、土特產加工等領域自主創業,鼓勵其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返鄉創業帶動就業。最后,開拓建功立業的新途徑。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新機遇,為新時期相關專業大中專畢業生創造了新的就業創業途徑,通過一堂堂理論與實踐結合、思想與行動一致的“大思政課”,引導他們把個人事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
(作者:劉昱輝,系中國政法大學講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