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鑒往知來”的復合型人文學科
所謂歷史,可以理解為人類的一切過往。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空間維度中,“過去”就是歷史,“未來”尚未發生,而“現在”則最難把握,因為“現在”剛剛發生,便在一瞬間成了“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不易捉摸”,現在“瞬間消失”,而歷史“最容易被認知”。歷史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客觀性,但它僅僅存在於人類記憶中。記憶雖然可以通過文本、影像、聲音等不同載體得以部分重建,但記憶的主體是人,這決定了記憶的本質是主觀性的。
為了重現這些建立在主觀記憶基礎上的客觀歷史畫面,便有了一門被稱為歷史學的學問。歷史學的任務不僅在於重建過去,更重要的是對人類過往進行認識與反思,從而為今天乃至未來人類命運走向提供可資借鑒的智慧,即所謂“鑒往知來”。大學歷史學教育的實施,便是基於“做一流學問,育卓越人才”的理念,為國家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智庫團隊。
如今的歷史學,已然是現代人文基礎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本科生招生而言,又分為歷史學、世界史以及文物與博物館學三個專業。歷史學即中國史,包括中國古代史諸斷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以及各種專門史﹔世界史包括區域史與國別史﹔文物與博物館學重視實踐教學,包括考古學、文物學以及博物館學相關內容。三個專業的學習均強調寬、博、專、精有機結合,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與人文情懷,訓練其理論思維、史料解讀、問題分析、文本寫作等多種能力。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古老的歷史學科積極嘗試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乃至與理科相關學科融會貫通,以打造嶄新的文科復合型人才。
本科畢業后,部分同學會選擇繼續讀研或出國深造。在就業方面,很多學生考取選調生、公務員﹔也有部分學生進入媒體行業或成為中學教師﹔還有不少學生投身西部和基層崗位,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作者:夏炎,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