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9個“雙減”改革試點城市已全部實行校外培訓綜合治理
人民網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李依環)據教育部網站消息,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等9個城市作為全國“雙減”改革試點,在鞏固去年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圍繞2022年試點改革重點任務,繼續開展探索,截至4月底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壓實學科類培訓常態化監管。9個試點地區的117個區縣已全部實行校外培訓網格化綜合治理,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區縣覆蓋率100%﹔有108個區縣建立了學科類培訓專家鑒別機制,覆蓋率達92%,領先全國18個百分點﹔有106個區縣教育系統擁有2名以上執法資格人員,覆蓋率達91%,共有教育行政執法資格人員1957人。
北京市制定《學科類校外培訓典型問題處理指導手冊》,就18個違規培訓典型問題,提出核查處置建議。廣州市今年以來壓減高中學科類培訓機構24家,查處隱形變異問題54起,關停取締無証機構191家。
二是推進非學科培訓分類管理。各地持續推進機構底數摸排、標准制定、審核審查等工作。在前期已出台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准基礎上,成都市各區行政審批局已按照新設置標准,啟動非學科培訓機構申請批復工作﹔長治市在潞州區先行開展審核工作,為全市范圍重新審核登記積累經驗﹔威海市部署轄區內非學科培訓機構到行政審批部門辦理辦學許可証,計劃於近期完成。北京、上海、廣州、南通等市已部分出台或正在研制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准。
三是加強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各試點地區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全面納入預收費監管范圍﹔非學科培訓機構納入預收費監管共5266家,監管金額13.63億元。有8個試點城市已啟動非學科培訓服務價格監測。
上海市制定2022年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工作方案,細化資金管控工作流程,將落實預收費資金監管作為各類培訓機構設立和招生的必要條件。鄭州市16個區縣已陸續與銀行簽訂非學科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協議。
四是合理利用校外資源。試點地區探索建立遴選退出機制,推動學校課后服務合理引入校外資源。北京市印發《採購校外優質教育資源指導性目錄》,征集科普活動資源包111個,組建451位專家組成的科普服務團隊進校服務。威海市印發指導意見,春季學期首批引入了37家非學科培訓機構入校服務。目前,廣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市已有超過60%的義務教育學校引入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資源。
五是廣為宣傳報道。主流媒體播發報道近200篇,宣傳試點經驗做法,內容主要涉及減輕學生負擔、豐富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專項行動成效等,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市報道較為集中,積極發揮了示范輻射作用。
教育部指出,試點地區在改革探索過程中,還存在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查處難、非學科培訓分類管理推進慢、疫情影響下風險防控壓力大等問題。各地仍需高度重視,加大探索力度,創新工作舉措,為全國“雙減”工作積累寶貴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