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加大資助力度,完善激勵政策使學科更自然地交叉融合

2022年03月06日08:0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大資助力度,完善激勵政策使學科更自然地交叉融合

“我們引導交叉學科健康發展,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順其自然,一定要注重厚植學科交叉的基礎。”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交叉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指出,當務之急,是打破學科封閉意識,撤除既有學科之間的藩籬,把工作重點放在促進既有學科的開放、交流、交叉、合作上,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孕育創新。

學科交叉融合,已進入起而行之的階段。它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

多位專家在研討會上指出,學科交叉或者交叉學科,只是手段,並非目的。我們仍要進一步破除制約學科交叉融合的障礙,轉變觀念,讓學科“健康”地交叉融合。

要有追求原始創新的激情

此次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指出,學校將加快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與新文科建設,努力成為學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戰略增長點和驅動新引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感嘆,看到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到交叉學科事業發展中,讓他對我國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回顧近代科學發展史,韓啟德指出,新的學科不斷產生,但又總是不斷被打破和融合。“學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學科建設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結果。原始創新不一定產生於交叉學科領域,交叉研究也不一定能產生原始創新。但隻要有追求原始創新的目標和激情,就能提出不一般的科學問題﹔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會比較自然地借鑒相關交叉學科的范式,開展學科交叉研究。”韓啟德說。

洪大用介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已經在學科交叉上做了一系列工作。目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自主設置了人工智能、量子科學與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8個學科目錄外按照一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還有將近200家單位自主設置了人文醫學、數據科學、法經濟學等700多個學科目錄外按照二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和韓啟德一樣,洪大用也強調,交叉學科或學科交叉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科學的熱情,對理論探究的好奇,要有良好的學術文化,以及深厚的專業學術素養。

制度性障礙仍需進一步破除

韓啟德提醒,不要混淆交叉學科和學科交叉。

一個新學科的建立,需要形成自己新的獨特范式。一個新的交叉學科,需要不同學科的學者為了解決共同的科學問題,在交叉研究並不斷取得成功中,逐漸突破原有學科的范式,直至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這是艱巨又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韓啟德說,它無法預先設計,更不是由權威部門、機構或者個人說了算,“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為學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制定鼓勵政策,培育自由包容的學術生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副主任潘慶看到,交叉科學的發展其實還面臨著一些困境。

潘慶坦言,目前交叉類研究項目、交叉類人才項目資助率較低,缺乏對交叉科學研究有效的評審機制和評價體系﹔部分交叉科學研究只是多學科研究的簡單拼湊,而非實質性的交叉融合﹔學科交叉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缺乏制度和政策的激勵與保障,實施和推動存在困難。

此外,部分科研人員還是會受到單一學科知識結構的局限,存在傳統研究路徑依賴。

為突破這些困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了交叉科學部,項目設置理念是以重大復雜問題為導向,以交叉科學研究為特征,強調強交叉、廣交叉、深交叉。

不能忽視交叉人才的培養

研討會上,來自數字經濟、法律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多位專家表示,他們所在的行業,迫切需要交叉型、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怎麼培養?

韓啟德說,學科交叉人才是推動學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學科建設的根本,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如何培養學科交叉人才卻仍然是一個見仁見智、亟待探索的問題。

韓啟德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學科交叉人才要在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實踐當中培養。但是在新的交叉學科真正形成之前,學生的機構歸屬、培養方式和基本要求仍然不能脫離原有的學科。

因為,所有科學研究必須也必然在一定的范式下才可能進行。個人隻有在真正掌握好本學科范式的情況下,才可能為原始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才可以跨入別的學科領域。“我們也看到,在學科交叉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在本學科做得比較好的學者,或者在本學科領域掌握‘一招鮮’技術和方法的學者。”韓啟德表示。

洪大用認為,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本身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一些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致力於前沿科學的創新探索和發現,一些則是要促進知識的復合,還有一些是要在解決課題的過程中聯合攻關。而學科交叉涉及到不同學校和學科,滿足不同的需求,如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交叉,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交叉,自然科學與工程學科交叉……“這中間的交叉表現、機制和規律恐怕還有一些差別,需要進一步研究。”洪大用表示。

同樣需要研究的,還有評價方式。洪大用說,要深入落實交叉學科和學科交叉成果的綜合性評價。對這類成果的評價不能是單一維度的,不能是面向過去的,一定要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我們不能拿舊的范式和標准評價新的成果。向前看的、激勵性的正向評價,才有可能推動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的發展。”他認為,在管理機制上還要不斷改革,給予學科交叉更大發展空間,更具實質性的支持,著力營造有利於學科交叉的文化。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也同意改進評價體系。“理念大家都有共識,實施起來難度相當大。對於跨學科成果評價,無論評價專家的遴選,評價標准確立,還是評價導向的設計,都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徐青森說,還要進一步強化學科交叉的質量和貢獻評價導向,更加注重其理論創新的貢獻度,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度,推動科研方法創新的引領度。(記者 張蓋倫)

(責編:溫璐、吳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