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廣東“鄉教計劃”:青春提供新助力 志願播種新希望

2021年12月02日10:0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東“鄉教計劃”:青春提供新助力 志願播種新希望

陳偉玲去年從嶺南師范學院教育學院畢業后,加入了“鄉教計劃”,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省茂名市,在化州市文樓鎮那樓小學支教。

從一名留守兒童成長為支教老師,陳偉玲覺得“選擇到基層支教,是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她與孩子們約定“愛的擁抱”,讓腼腆的孩子們感受愛、表達愛。“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能到基層來,讓點滴的付出匯聚成更強大的力量。”陳偉玲的選擇正是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為更多鄉村孩子“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於2016年7月啟動的“希望鄉村教師計劃”(以下簡稱“鄉教計劃”)是由團廣東省委、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共同發起的長期支教項目,是“廣東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山區計劃)”的子項目,旨在創新動員與引導青年返鄉下鄉投身鄉村振興,為廣大鄉村青少年上好學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鄉教計劃”作為新時代廣東希望工程的品牌項目,也是廣東共青團重點項目之一,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5年來,“鄉教計劃”累計選派志願者4262人次到粵東西北地區12個地市1679所鄉村學校,提供逾200萬節精品課程,為超過50萬名山區學生提供了有質量的教育振興服務。

彭佳佳在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南塘鎮潭頭小學支教,擔任數學和音樂教師,也是該地區的支教隊長。她和學生們參加了“童享不凡”粵澳希望鄉村聯合巡回畫展,還組織制作電台節目《聽見鄉教的聲音》,無論是養老院敬老活動、大學圖書館志願活動,還是如今的“鄉教計劃”,彭佳佳志願者的身份不變,公益初心亦不變。她希望能成為孩子們的引路人,並在參與公益事業的過程中展現自我、完善自我。

潭頭小學校長認為:“‘鄉教計劃’的支教老師們極大地緩解了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幫助農村的孩子們更好地完成學業、健康成長。”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支教志願者為鄉村振興艱苦奮斗的一年,他們當中許多人在支教地寫下入黨申請書。在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良田中心小學支教的彭曉佳,在她的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支教,是黨的指引,是內心的呼喚。有了黨的領導,再偏僻的鄉村都有志願者和當地鄉村教師的身影,保障了當地居民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寄語希望工程時強調,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系。進入新時代,共青團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通過支教志願者、支教學校、當地教育局、捐贈人等相關群體的大力支持與宣傳,形成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希望工程的良好氛圍。

志願者中也不乏社會愛心人士。對黃杰來說,支教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她辭去了隻差6年就可以退休的工作,開啟了支教新生活。心明是黃杰班裡的學習委員,因為意外,她爸爸的腿腳受了傷,媽媽成了家裡的頂梁柱。媽媽外出務工時,常常不放心家裡的4個孩子,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黃杰就充當代理媽媽。在課余時間,黃杰還在朋友圈幫助學生家長助農帶貨,助力鄉村振興。

“用一年時間,做一件影響一生的事”。“鄉教計劃”實施5年多來,廣東省青基會在團廣東省委的指導下,每年籌資3500萬元用於支教志願者的基本支出,項目步入了良性運行,社會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升、社會效益日漸擴大。接下來,廣東希望工程將緊隨時代發展和南粵青少年的需求,在南粵大地扎實推進希望鄉村教師計劃,動員更多支教志願者投身鄉村振興、體驗基層、解讀社會,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和支教的過程中不斷沉澱和成長,讓廣大青少年充分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培養更多鄉村青少年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鄭騰、張敏、楊寶光 )

(責編:丁元賀(實習生)、溫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