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靈活就業大學生群體
數字化經濟的發展,使得靈活就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被改寫,從中也可窺見人們就業觀念的變革。上世紀9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針對有組織、有勞動合同的正規就業,提出了“非正規就業”概念。在此基礎上,2011年國際勞工組織再次提出“非標准就業”,即沒有標准的勞動合同關系、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直接管理者並受其管理的雇佣模式的、更加靈活的就業形式,包括兼職雇佣、臨時性雇佣、分包合同雇佣、自雇佣、家庭工作等。中國人才市場使用“靈活就業”一詞,更加形象。“靈活就業”相比正規部門就業、標准就業模式,表現出組織與雇佣關系的靈活性的特點。
靈活就業興起是全球性現象
2021年年初,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2021年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報告,報告指出,數字化勞動力平台正在為年輕人、婦女等以往被傳統勞動力市場邊緣化的人群提供新的工作機會,非標准就業人口數量上升。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2016年歐盟28國中,臨時就業、兼職就業和自雇佔總體就業的比重分別為12.1%、19.5%和14%。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美、英、法、德等14個國家非全日制就業人數已經佔就業總人數的7.9-29%。其中,荷蘭最高,達到29.1%。
中國靈活就業蓬勃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過去很多人一講就業就是‘固定工’,現在要轉變這種觀念。我們支持的非全日制就業,可能是‘臨時工’,也可能是一個人服務幾個單位、兼職幾份工作。”“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要鼓勵個體經營。落實好已出台的各項紓困政策。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給予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稅收優惠等支持。同時要支持非全日制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兩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楊偉國院長在《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1)》藍皮書發布現場表示:受疫情和國際貿易環境雙重影響,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就業途徑、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將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關鍵,同時也符合“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國家戰略要求。
據《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的發展現狀、社會影響及其政策建議》的研究,中國零工經濟在2018年到2019年的GDP中的佔比分別為2.16%和2.64%,2019年中國零工經濟對GDP增長率的拉動百分點為0.6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瞭望》2021年第32期上發表的《數字經濟時代下,要讓靈活就業更加規范發展》一文中提到,據統計,2020年全國約有8400萬人為共享經濟提供服務,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達兩億多個。
北京市2020年7月開始實施相關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依托各類平台到服務預定、技術開發、內容付費等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實現靈活就業。對2020年及以后畢業離校兩年內初次就業為靈活就業的本市高校畢業生,將給予最長不超過3年的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畢業后從事自由職業的大學生,即使沒有用人單位也可以享受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障。
就業市場靈活用工需求增長明顯
新業態、新模式在疫情期間優勢盡顯,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在線醫療等新就業形態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平台創造了更多靈活就業崗位。近兩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其他部門聯合宣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員等30多種新職業,並於今年初宣布修訂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李克強總理說:“就業不可能全靠政府通過‘計劃’來完成,而是要盡力發揮人民群眾無窮的創造力去實現。這也是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表現。”
《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1)》藍皮書中公布,2020年中國企業採用靈活用工比例約55.7%,比2019年增加約11個百分點,近30%的企業打算穩定或擴大靈活用工規模。
大學生靈活就業人數漸增
高校畢業生這一群體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儲備,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共享經濟和平台經濟迅速發展,新的就業形態不斷涌現,靈活就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之一。大學生的靈活就業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背景下、新業態下的自主就業和創業。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數據統計,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佔比16.9%,2021屆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佔比16.25%。其中天津、河北、山西三省市2021屆畢業生靈活就業佔比超過30%。
在某些區域、某些類型院校,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人數更為突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馮喜良教授的課題組在發布的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的階段性報告中,他們對北京15所高校35788名畢業生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2021年專科畢業生靈活就業比例是25.8%,本科生12.3%,研究生10.7%。馮教授團隊將靈活就業范疇選定為自由職業和用人單位証明兩種畢業去向。
馮喜良教授團隊的調研還顯示,近5年來,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大學生所佔比例不斷下降,升學比逐年攀升,選擇靈活就業(包括自由職業和用人單位証明)的比例相對穩定,佔10.25%左右,其中2021年這一比例有所上升,約12.2%。
大學生靈活就業存在的問題
首先,靈活就業的大學生群體缺乏組織歸屬感和安全感,大學生靈活就業的制度建設和政策支持還有待完善。沒有專門管理部門。靈活就業中存在法律法規盲點、戶籍限制、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等還有待完善。
其次,職業穩定性問題。據馮喜良教授團隊的研究,大學生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於靈活就業方面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必要的職業規劃與指導。有些選擇靈活就業的大學生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就業機會、或者實現自身職業發展的內驅力不足,就業信心不足。高校還沒有開設專門針對靈活就業的課程教學,也缺乏對這一群體有針對性的田野調查。如果畢業生沒有基於清晰的生涯規劃做出靈活就業選擇,沒有充分論証個性特質,以及對靈活就業選擇的風險評估,將影響其職業穩定性。
此外,靈活就業的職業技能准備不足。靈活就業本質上是中國產業升級、社會轉型帶來的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轉型。傳統就業市場的勞動者技能單一,隻能從事一種職業。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產生革命性變革,需要復合型、技能型人才,靈活就業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對於就業市場的變化和職場的競爭,靈活就業的大學生缺乏職業技能的准備,也將難以適應。
因勢利導,提高大學生靈活就業質量
大學生靈活就業已然成為趨勢,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應該因勢利導,積極支持大學生這一新的就業選擇,提高這一群體的就業質量。要加強就業公共服務,適應企業靈活用工需要,發展零工市場。既要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也要給企業一定的靈活性,以便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制度安排上,政府要積極探索和加強靈活就業這一新型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規范和引導靈活就業。提高用工政策中對靈活就業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填補有關法律法規空白,取消靈活就業大學生的戶籍限制,提高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納入國家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失業保險制度體系。
組織建設上,要提高靈活就業大學生的歸屬感,建設靈活就業大學生自治和管理組織,與工會制度相結合並互為補充,為這一群體爭取話語權,提高對話能力。
信息服務上,政府有關部門要把靈活就業納入就業信息發布系統中。高度關注社會新職業的需求動態,及時向畢業生發布信息。對於新職業和靈活就業政策及時進行解析,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高校要提高認識,將靈活就業納入高校就業育人體系中,開設相關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程。在生涯發展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和能力評估,協助他們做好靈活就業規劃。讓畢業生了解靈活就業政策,評估靈活就業的選擇路徑、收益和風險。對准備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進行分層、精准、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高校的專業教育中要滲透更多行業性知識和對行業發展的現狀及前瞻性教育,開展靈活就業相關技能培訓,提高畢業生靈活就業能力。
高校對已實現靈活就業畢業生應該有追蹤調查,跟進靈活就業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為更精准的就業指導服務積累素材。成立相應的校友組織,讓這部分畢業生成為校友共同體的一部分,建立起與高校育人的耦合機制,與高校共建協同就業育人體系。
關注靈活就業大學生群體,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前提,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體系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作者為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