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歷”門檻,“小魯班”變身“教書匠”
王縱橫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憑借技能留校任教,成為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首位00后實訓教師。“職業教育不僅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改變了我的命運。”
2020年12月,20歲的王縱橫還是一名在校學生,他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得木工項目的金牌,也是黑龍江代表團在此次大賽上獲得的唯一一塊金牌。
“王縱橫這個孩子不僅技術水平高、肯吃苦,指導隊友時也很認真負責,特別適合做實訓老師。”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家居工程學院院長張志剛通過對王縱橫一段時間的觀察,在比賽后開始動員王縱橫留校任教。在今年6月王縱橫畢業后,正式成為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實訓指導教師。
事實上,王縱橫並不是該校第一個畢業即留校任教的學生,早在2017年學校就提出把特殊的技能人才留在學校。當時獲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優勝獎的95后青年徐顏正是第一個憑借自身實力留校任教的畢業生,也成為日后王縱橫的實訓指導老師。
“像徐顏、王縱橫這樣優秀的、有經驗的技能型人才,我們要打破學歷的‘門檻’,把他們留在黑龍江,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張志剛表示,學校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給予學生、職業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年技能人才信心,提升對專業和職業教育的自豪感、榮譽感。
傳承大國工匠的精神
2017年10月,徐顏站在世界技能大賽的舞台上,克服了環境、氣候、場地等困難,順利完成了賽題的識圖、放樣,按照大賽主辦方提供的圖紙,在22小時以內完美地制作出了2.7米高、1.4米長、1.4米寬的歐式涼亭,奪得了木工項目比賽優勝獎,成為中國角逐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獲優勝獎的第一人。同年,徐顏被人社部評為“全國技術能手”、被黑龍江省人社廳評為“龍江大工匠”,並被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破格錄用為實訓教師。
作為徐顏的學生,王縱橫在入學后就暗暗下定決心向老師學習,立志到學校的世界技能大賽基地訓練。王縱橫的太爺爺和爺爺都是木匠,從小他就對木工這一行充滿了興趣。但當真正開始學習時,王縱橫發現專業課與他從前接觸的木工並不同。“傳統的木工對於數據的要求並不是那麼嚴格,而到了專業的賽場上縫隙尺寸不能差一絲一毫。”王縱橫說。
“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精准,否則出現一點誤差就會造成非常大的累積誤差。”王縱橫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自己的識圖能力,他要求自己每天第一個到實訓基地訓練,最后一個離開。有時回到宿舍還會利用空閑時間抓緊研究白天沒搞懂的圖紙,夜裡兩三點睡覺都是常事,甚至會因為突然來了靈感,興奮地睡不著覺。一年下來,王縱橫的體重從最初的110公斤減到了80公斤。
由於王縱橫表現優異,2020年12月他被學校選中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縱橫的尺寸和縫隙分數基本都是滿分,誤差范圍控制在一根頭發絲的寬度,最終拿到了金牌。今年,他被授予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未來他將繼續鑽研這項技藝,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知識教給學生,把大國工匠的精神傳承下去。
打破“學歷”門檻留下人才
自從王縱橫留校任教的消息傳出后,他的很多學弟學妹都表示不可思議。“老師竟然隻比我大兩歲”“00后老師與他的00后學生同框”等聲音不時出現……
而對於王縱橫而言,隻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和高學歷的研究生成為同事,但是作為實訓指導老師我必須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幫助學生走上技能成長成才的道路。”王縱橫告訴記者。
據了解,黑龍江職業林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為了留下優秀的技能人才,特別出台了一整套特殊人才的引進標准,放寬了以往對於學歷的要求,全力支持在校學生參加技能比賽,並動員入選過世賽國家隊的學生留校任教,充實學校的教師隊伍。
“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也在全方位的考察學生,從技能水平、個人性格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最終為優秀的技能人才開辟一條綠色人才通道。”但同時,張志剛也坦言,像徐顏、王縱橫這樣的學生,留校成為教師在過去是很難實現的。“在以往的招聘過程中,學校的門檻都設在碩士學歷及以上,並且必須專業對口,通過一系列學校組織的筆試、面試,才能進入學校。”
據悉,在得知王縱橫獲獎后,學校為他准備了10萬元獎金以資鼓勵,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起一個導向性的作用,讓更多學生通過技能道路成長成才,實現技能報國。“情感留人固然可取,但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更為重要。”張志剛說。
近年來,黑龍江省也多次出台政策,讓技能人才的錢包“鼓起來”。早在2018年,中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技術工人經濟待遇、社會待遇、政治待遇,促進技術工人提升職業技能水平,並健全技術工人評價使用激勵機制。
“打破橫在高技能人才和用工單位之間的壁壘,從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著手,積極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黑龍江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黑龍江省將與時俱進,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措施,為技能人才創新優化良好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爭取讓更多的“大國工匠”留在黑龍江。(見習記者 韓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