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校外學科培訓,走好不送(觀潮亭·“雙減”政策落地之后①)

熊 建
2021年08月19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假期學科補習班終結了,就在這個夏天。

  今年7月以來,“雙減政策”(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引發了教育培訓行業的大震蕩。按政策規定,學科類機構不得在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補習,也不得資本化運作。

  如此一來,這幾個月裡,有的教培機構轉型,有的裁員,有的跑路,有的倒閉。而其中不少機構,筆者的兒子都曾是客戶。

  之前,除了奧數、英語一對一這樣的學科類培訓,筆者還給兒子報了籃球、羽毛球的體育類課,繪畫、合唱的藝術類班以及情緒管理這樣的不知怎麼歸類的輔導班。

  這種遍地開花式的報班法,深刻體現了筆者的焦慮心理。怎麼能不焦慮?目所及,哪個家長不給自家孩子報幾個課外班?耳聽處,曾經哪個電梯裡沒有響過“幫、幫、幫,作業幫”的聲音?還有那句“您來,我們培養您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簡直一刀戳進家長的心頭,還使勁攪了幾下。

  因此,看著教育培訓行業的整頓,筆者深表贊同。從家長角度說,校外培訓機構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制造、推高家長的焦慮情緒。從市場監管部門的角度看,校外培訓機構還有如下問題——虛構、夸大、誘導。

  虛構主要表現在虛構教師資質、虛構執教履歷上。夸大主要表現在夸大培訓效果、夸大機構實力上。誘導主要表現在通過虛構原價和虛假優惠折價誘導家長入轂。

  就這樣,撕下這些口口聲聲為了孩子的培訓機構的溫情脈脈的面紗后發現,裡面不過是單純的資本逐利行為罷了。在他們眼中,家長的焦慮是個好東西,那就是需求,那就是消費,是需要滿足的,是可以擴大的,是能夠制造的。於是就有了上面的種種不齒手段,於是就踩過了正常市場行為的邊界。

  對家長來說,被催生、放大的焦慮,通過購買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筆者在下單一門課程后,就有一種“孩子這門課穩了”的虛幻感覺,而沒有考慮到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上這門課。這背后還是那種父母特有的“我是為你好”的心理,隻不過在商家的添油加醋下,又披上了新的外衣。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會議強調,要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准,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

  總之,教育培訓行業社會關注度高,具有公益性質和公共服務屬性,亟須從逐利的產業回歸良心的行業,需要從無序競爭回歸健康發展。事實上,這也是教育培訓市場的供給側改革。我們歡迎的是正常的、健康的教育資源供給,反對的是利字當頭、雞娃雞家長的校外培訓供給。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