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南京大學新生學院引入書院模式 “大先生好朋友”探索育人新路

2021年08月18日16:4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課上,我們可以和院士等名師討論Maxwell(麥克斯韋)﹔課外,我們可以暢聊紅樓夢、外太空……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書院茶話會,我們可以和院長面對面,以輕鬆愉快的問答方式了解相關學科,一起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

大學是青年學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為了幫助新生邁好大學生涯第一步,2020年,南京大學正式成立新生學院。歷經一年多的探索,作為大學校園生活的起點,新生學院正以豐富的教學資源、多彩的課余活動,助力新生快速融入大學生活。

打破學科壁壘,書院創新育人新模式

南京大學毓琇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左一)與新生面對面交流,並進行答疑解惑。(南京大學供圖)

秉文書院、行知書院、有訓書院、安邦書院、毓琇書院、開甲書院……2020年秋季學期迎新季,新生學院下設的六大書院首次亮相。各個書院代表不同的學科大類,取名源於南京大學歷任校長及知名專家學者,並邀請周憲、趙曙明、邢定鈺、沈樹忠、祝世寧、李宣東等六位知名學者擔任院長,期以大學者們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新生學院薪火傳承、繼往開來。

“成立新生學院是健全人才培養新體系、全面落實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也是深入實施‘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大類招生培養聯動改革的重要實踐,更是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鋒行動。”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表示。

書院制管理探索建立了以書院為單元的學生學習和生活社區,是南京大學教育改革的一種積極探索和有效嘗試。在毓琇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看來,在新生培養中注入不同書院獨有的文化與氣質,讓學生們既有南大魂,又有書院神。

對於為什麼要專門成立新生書院,新生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蔣恩銘表示,過去,學生一入學就進入專業學院,但有些學生對大學及所學專業的認知並不清晰,對學涯和生涯缺乏思考和規劃。“對於一所現代大學,重啟“書院制”這種教育模式,將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凝聚在一起,能夠有效打破學科壁壘,幫助初入高等教育的青年學子挖掘自我潛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合理規劃大學生活。”

新生學院的設置正是通過對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培養、日常學生管理等職責,聯合學校各二級學院共同完成一年級新生向專業學習階段的分流工作。

“學於書院,不困於學科”。通過舉辦各類講壇、開設講座等方式,邀請社會各界名家大師,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與當下最尖端人才對話交流,感受學術魅力......據了解,這也是新生學院受學生們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

“遇見大師”,點亮“科學之光”

南京大學安邦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講授的《地球科學探索與實踐創新之路》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捧。(南京大學供圖)

“6600萬年前,恐龍從這個星球上消失了。要揭開恐龍滅絕的原因,還要從地球科學講起——如果將地層比作是一本‘天書’,那麼其中蘊含的化石則是書中的‘文字’。這就是我們開設這門通識課的價值。”沈樹忠院士在《地球科學探索與實踐創新之路》第一堂課上的開場白,一下子就吸引了100多名新生的眼球。

“恐龍滅亡的原因,最早卻是物理學家和地理學家發現的。依據是偶爾採樣到的火山灰樣品中某種天外元素異常豐富,進而提出了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地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接力研究,發現在墨西哥灣及其周邊這種元素豐度最高、向外減少,像破案一樣找到了撞擊的具體地點。”沈樹忠說,“這也是我們歡迎不同專業學生上這門課的意義。”

對許多新生來說,這堂課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幫助他們觸摸到了精彩紛呈的科學之光。自2020年秋季學期,南大就陸續啟動了“科學之光”通識課程項目,由院士等學術“大咖”們領銜的高水平師資團隊以及各行各業頂尖學者走進新生課堂,聚焦面向未來、學科交叉的主題,幫助青年學子了解學科、確立學術志向,為廣大新生選擇專業、規劃生涯助力導航。

“王牌”專業的頂尖學者給非本專業的大一新生上課,是不是“資源浪費”?在沈樹忠院士看來,正相反。

“我認為這個項目很有意義。一方面可以使大一新生拓展知識面、認識和了解科學,適應從高中生數理化學習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轉變﹔另一方面能讓年輕學生更直接地領會科學家的敬業精神,激發對學習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接受採訪時,他這樣回答。

有訓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邢定鈺為新生們精心准備了科學之光課程《物理改變世界》。他認為,這個項目給新生以科學精神的滋潤,是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意義重大。“隻有蘊含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准確性、清晰性﹔隻有在人文精神引領下,科學技術才能向著最利於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前進。”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科學之光”開課儀式上所說,引領大一新生“遇見大師”,與大師“交談”,就是感受科學價值,發掘科學興趣,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關鍵,也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動實踐。

亦師亦友,“大先生好朋友”與新生共同成長

今年5月,100余位新生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溪田田園綜合體參加實踐活動。(南京大學供圖)

在新生書院,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人才培育模式的創新,已經延伸到課堂之外。

愛國愛黨愛校主題講座、音樂黨史大課堂、南大演說家、校園馬拉鬆大賽、定向越野比賽、參觀活動,還有“小藍鯨勞動月”、“宿舍文明月”……“在書院這一年,不僅在各類課堂、講座上與名家大師面對面,收獲了知識,也有機會與他們一起共同參與很多實踐活動。”新生書院學生潘玉琪的相冊裡記錄了一年來她參加的豐富活動。

讓潘玉琪感觸更為深刻的是,在南京大學,有一大批致力於塑造學生品格與品行的“大先生”、“好朋友”。他們亦師亦友,用科學的方法鼓勵引導、用仁愛的胸懷關心呵護,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

今年5月,在行知書院院長、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趙曙明的帶領下,來自各大書院的100余位新生赴南京江寧區溪田田園綜合體參加實踐活動。聽講解、種黃豆、割油菜籽、磨豆漿……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農村,深入了解農村生活,親身體驗怎麼種糧食、怎麼收割等,體會躬耕的辛苦與光榮,也在實踐中進一步增長知識。

堅守三尺講台已20余年的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陳鵬飛,在平時與學生們的相處中,除了鑽研課題、探討學術之外,也交流分享職業道路和人生選擇的經驗。“老師,想轉專業怎麼辦?”“下一步是求職還是深造?”“干一行愛一行,還是愛一行干一行?”面對學生們因身份轉變而感到的迷茫,他常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來進行分享。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新生學院制度的基礎是通識教育,而靈魂則是將導師制重新引入現代大學。“導師是向導,輔導員是后盾,朋輩是知音,與其說是探路者、領路人,不如說是學生的‘同行者’。”新生學院相關負責人這樣定義了“導師”的角色。

據介紹,一年來,學院全面深化新生導師制,面向新生建設專兼結合的導師隊伍,通過建立師生成長與創新共同體,搭建了全時性、近距離、多元化的新型師生交流平台,為學生提供思想、學涯、生涯、心理等指導,組織依托書院、新生學院的德、智、體、美、勞各項育人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並完善其價值取向、學術旨趣、人格養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未來,新生學院將通過打造“思政精品項目”、辦好“導師下午茶”“教授午餐會”等師生交流平台、啟動大一新生早期科研訓練計劃、建立一批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勞動實踐教育等實踐基地等方式,豐富育人載體,完善新生適應轉換機制,探索常聘導師制新模式,努力構建師生成長與創新共同體,積極探索名校育才創新之路。(李依環、於玥晗、齊琦)  

(責編:李依環、秦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