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京市“雙減措施”中校培機構退費規定 家長退費仍遇三大難題
昨天上午,北京市“雙減”措施正式發布,針對本市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六大舉措中收費監管等規定,北京青年報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
部分機構公布退費渠道
實際操作仍有“三難”
北青報記者在昨天的走訪中了解到,新東方、學而思培優、高思教育、VIPKID等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已經明確了退費原則和線上線下退費渠道。新東方堅守“無條件按比例退費”承諾原則,提供有現場、電話、官網、微服務、APP等多種線上線下自助退費渠道﹔高思教育退費系統如常開放,家長可在高思教育APP裡發起退費申請,7-15個工作日內可退費到賬﹔學而思培優用戶可以通過校區前台、學而思培優APP或撥打10108899人工客服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退費操作。
與此同時,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退出或縮減市場的形勢下,家長們作為消費者也同時面臨退費“三難”。第一“難”是找不到機構和老師,這一類情況多發生於小機構或老師自攢班。家長們聽到風聲后上門要求退費時,發現機構已經一夜間大門緊鎖,裡面空無一人,平時殷勤聯系的上課老師、收費的行政人員都電話關機、微信不回。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可撥打12345熱線電話尋求幫助。第二“難”是機構找各種借口拒不退費。北京某著名英語培訓機構聲稱自己不屬於學科類培訓,拒絕退費。其理由是:“給孩子講英文動畫片和英文小故事的,不屬於學科類英語,是素質類教育。”另一家英語培訓機構拒絕退費的理由則是“學習過半不予退費”。這家機構每3個月交一次費,因此家長們隻能選擇把已交費的3個月課程上完后不再續費。第三“難”是退費時變相縮減課時。某著名英語培訓機構以境外外教老師在線培訓著稱,按照“雙減”規定,此類業務在禁止之列,因此近期很多家長向其申請退費。但家長們發現,當初課程銷售的時候是打著“買100節課贈送50節”的旗號,平均下來與同類課程價格接近,但退費時如果已經上了30節課,該機構隻給退剩余的70節課,50節贈課不退費也不再給上課,家長們覺得很不公平。
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上也有培訓機構在轉型過程中為家長提供自願轉課的選項。“鯨魚小班”作為一家使用北美原版教材的青少年在線英語培訓機構,針對“雙減”措施中“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的規定,陸續達成了轉課方案,可以為鯨魚用戶以低於市價10%以上的優惠提供課程。
針對“退費”問題,在昨天的發布會上,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北京始終將風險防范放在突出位置,市區兩級都成立了運轉高效的專班機制,及時了解關注企業動向,第一時間掌握重要情況,協調機構妥善解決退費等問題,出台預收費管理辦法,建設監管平台,做好風險防范。
校培機構人員可內部調崗
離職人員發放足額補償款
受“雙減”政策影響,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出現人員收縮和調整現象。對此,昨天的發布會上,市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已經就全市統籌崗位安排作出了回應,而北青報記者從多家培訓機構調查發現,部分機構也在積極進行內部調崗。豌豆思維在員工安置時本著“優先內部調崗,提供員工適崗培訓,輔導職業發展”的原則進行,例如數學思維產品運營崗的員工,根據個人情況經過一定時間培訓,可以調崗到編程的產品運營。同時,加強異業合作,推薦就業機會,強化安置,尋求區域勞動就業部門幫助,擴大就業安置范疇等。關於在職員工,豌豆思維表示,將會與在職員工一道,順利完成已購課程用戶的交付,並提供職業發展空間。
北青報記者還從高思教育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對於因業務策略調整而在崗位上受到影響的人員,高思教育也給予轉崗、培訓再上新崗等系列服務和指導,合理配置資源。比如,校區運營管理員工經過一個多月的業務培訓可以轉到游學活動策劃領隊崗進行工作。
多家培訓機構轉型做素質教育
英語境外課程轉為“雙語非遺課”
北京“雙減”措施中明確提出,在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要推動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在“重拳”出擊下,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機構已有了轉型思路,並開始運作。由“學科培訓”轉向“素質教育”成為機構轉型最為普遍的一條出路,不少機構開始轉型做藝術、做科學、做樂高、做編程……
昨天傍晚,北青報記者打開作業幫APP,無論進入哪個年級,無論點擊“語文”、“數學”或“英語”頻道,底下均已變成了“小鹿編程體驗課”的入口。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作為北京在線教育領域“四巨頭”之一,作業幫已於近期正式上線了小鹿編程、小鹿美術、小鹿學習力三款素養課產品﹔高思教育也明確“公辦教學體系有益補充”,定位研發出了一套素質成長體系“高思萬冪體系”,涵蓋生態環保、世界藝術、非遺傳承等八大領域﹔VIPKID已確定轉型思路,將針對中國孩子推出“雙語非遺文化素養課”,針對國外孩子推出“語言巴士”,其中,雙語非遺文化素養課將融合中國非遺文化、風土人情、定制手工課和主題英語知識。該課程計劃於今年新學期上線。
不少企業負責人坦言,“雙減”政策下“去學科化”,如何花最小代價實現自身的優化調整,成為一項巨大的挑戰。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林艷 劉婧 雷嘉 蒲長廷 李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