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海歸支教教師帶村裡孩子圓夢

2021年08月17日08:1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歸支教教師帶村裡孩子圓夢

8月16日,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細巷鎮中心小學英語教師苑文君從北京家裡回到細巷鎮,即將開始她參與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第二年。

一個月前的這一天,苑文君帶著學校15名同學和兩位老師在北京參加夏令營。除了她,其余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踏上祖國首都的土地。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細巷鎮中心小學校長張白銀是此行的兩位老師之一。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學校裡的老師們,也都沒來過首都。

此行要從一年多前,苑文君找工作期間,偶然刷朋友圈說起。

當時,她在朋友圈看到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她一下覺得,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

苑文君支教的經歷要回溯到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大一時。當時,通過學校的公益社團“燭光社”,她來到了北京打工子弟校支教。大二、大三時又赴外省支教。帶著外地孩子來北京看看,是她一直以來的願望。本科畢業后,苑文君赴美深造,取得了商科碩士學位。2020年,回國后,苑文君加入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此前,苑文君還在廣西支教了半年。來平涼市靜寧縣前,她特意做了功課:靜寧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和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然而,來到甘肅,“硬件”和“軟件”都讓苑文君感到驚喜。

“剛來到中心小學的時候,發現硬件條件很不錯,比我在北京打工子弟校時好上不少。”盡管教師的住宿條件比較艱苦,但教學樓、書桌等教具設備,都讓苑文君感到當地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

而“軟件”的驚喜不僅源於家長們對孩子學習的高度重視,更來自一節英語課上四年級同學出色的表現。

那節課上,苑文君放了一些蔬菜幼苗的照片,讓同學們說出蔬菜名字。四年級的孩子全答對了。同樣的實驗,即便將幼苗換成完整蔬菜,城市的孩子也未必都答得出來。

在跟當地教育系統溝通時,苑文君也感受到了當地和其他“小地方”的共同煩惱:常住人口、青年人流失嚴重,雖然一直有人才的引入,但在不少當地人心裡,走出去,依舊是比留在家鄉更好的選擇。

苑文君決定,帶孩子們走出去,走到北京去。“之前支教時,老師們就會鼓勵農村孩子們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選拔學生、收申請書、面試、家訪、同當地教育局和學校溝通……任務一項接著一項,密集又有些繁瑣。在四五年級共四個班級的選拔中,苑文君和同事們交叉面試。根據申請書中同學們對此次活動的想法、面試表現,綜合評判。

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因不同原因落選了,他們找到張白銀,希望能請他說說情。

張白銀和學校的老師一樣,在靜寧縣細巷鎮生活了半輩子。抬頭低頭都是認識的人,這人情咋弄?除了提供必要的支持,張白銀沒有干涉苑文君的決策權。哪個娃能去北京,都交給這個來自北京的年輕英語老師說了算。

細巷鎮中心小學是周圍幾個村規模最大的小學。一些學生家長會在學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讀書。一次家訪,她來到一排平房中的一間。她的學生正在門口,借著天光寫作業。雖然家裡有電也有燈,但不少學生的家裡都不常開燈。

“之前的支教經歷讓我感到,北京對不少農村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符號化的存在。能夠真正來到北京,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可能是個不小的激勵。”苑文君說。

而苑文君還有更遠的打算:如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向大城市,就在他們小的時候滿足這個願望,讓他們講給自己的學生、孩子聽,大城市是什麼模樣。

由於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支出中並不包含帶同學們去北京這部分預算,苑文君需要自己想辦法籌錢。她通過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發起了眾籌項目。

帶15名孩子、兩位老師來北京的預算是4萬多元,眾籌籌到了3萬多元。靜寧縣一對口扶貧企業領導聽說這一活動后,個人贊助1萬元。而幸運的是,苑文君的做法也受到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校友會的關注,一些行程由校友們自掏腰包免單。因此,預算充足並有一些結余。

盡管考慮到控制成本,行程前后隻有4天,但此行孩子們吃到了正宗的北京烤鴨,在北京奧林匹克塔上一覽北京夜景,故宮、天安門……這些隻在電視上見過的地名,成了生活中真實的場景。

在美國攻讀商科碩士后,苑文君對職業選擇有些迷茫。前幾年,她對貧困地區也有一些不理解:為什麼農村地區教育不能像城市一樣?為什麼脫貧工作做了這麼久,我們國家還有窮人?

“來了之后,我真的覺得,貧困地區的孩子更有希望了。”苑文君說,真正進入這個環境后才會深切了解,從國家層面,到公益組織和個人,現在的結果需要付出無數人的努力才能獲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