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聽著爽”和“給分高”真能反映教學水平嗎

於靈歌
2016年12月20日07:3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聽著爽”和“給分高”真能反映教學水平嗎

  “親愛的同學們,我誠摯地邀請你們參與本學期的教學評估。對那些有建設意義的建議,我將十分感激,並會在未來的教學中採納。”

  期末考試結束后,我們都收到了這封萬分誠懇的郵件——來自一位極其認真負責的女老師,她是我在歐洲讀碩士時見過最像國內中學老師的人了。

  然而,據我所知,大家參與評教的熱情並不高。不然,老師也不會像催債一樣追著大家。

  不過,我還是花了近一個小時,認真填寫了教學評估——課實在太多,每個老師評估的項目也太多。從課程設置、講課方式、利用多媒體的水平,到老師給予反饋的程度、課后閱讀材料質量、是否有所收獲……除了評分項,還有必填的說明項。無論你的評分傾向如何(積極或消極或過於中立),都要給出理由來說明你為什麼這麼想。因為是全英文界面,填到最后,我如同參加了一場雅思考試,頭暈眼花手抽筋。

  “懶得填”“怕麻煩”的學生大有人在。有趣的是,有一門老師講課特別無聊、給分特別嚴格的課,參與評價的人比例是最高的——毫無疑問,大家都跑出來吐槽了。

  “Wendy的課實在太沒勁了,給分還那麼低。我要給她差評!”被這位老師挂掉的學生大有人在,估計評教時個個心藏一團怒火。

  這讓我想起了讀本科時國內大學的評教系統:教學質量評估必須在期末考試前完成,強制學生參與。如果不在規定時間段參與評估,就沒法在期末考試后查看自己的成績。但我覺得,這樣的設置卻有利於學生充分利用好評教的“權利”。在期末之前評教,降低了學生因為分數低而“泄憤”的可能性。

  但是,學生心裡的“評教小九九”往往與校方給出的標准有出入。學生什麼時候給好評最多呢?記得本科時,學生中流行一個非官方的“評師網”,得到“鮮花”和好評最多的老師通常屬於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課聽著倍兒爽,老師旁征博引,讓聽課者醍醐灌頂、備受啟發,課堂如央視百家講壇一樣,老師還往往被封為“名嘴”﹔另一種是老師人“很好”、給分兒特高,如果沒能拿到最優,起碼能拿到次優。這種情況在選修課最為常見。大家似乎都不願意為選修課花費太多精力,抱著“刷績點、湊學分”心態者,往往會評出更高的分數。而給差評的理由就很多了——作業太多、上課無聊、學不到東西,甚至包括課堂點名。

  那麼,“聽著爽”和“給分高”真能反映教師教學水平嗎?一些上課“無聊”的教師,真有那麼糟糕嗎?

  回到開頭被吐槽無數的Wendy老師身上,其實,我並沒有因她嚴苛的給分情況而予以消極評價。她的課無聊,我認為與課程主題本身有關——方法論,沒多少好玩的東西可以講。給分低,也是因為這門課以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結課,老師自然會要求嚴一些。相反,我“吐槽”最多的是另一門的課程安排和散亂的組織方式。因為我最看重的是課程的整體設計、閱讀書目和老師啟發大家的方式,這關系到我能否對一門課的研究問題有提綱挈領的理解和認識,也關系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進行獨立思考。哪怕課程聽起來“很爽”,如果老師上課隨心所欲,我也不覺得這是一門好課。相反的,一些不太會講段子、可能連PPT都不做的老師,反而可能是學術大家,講課全部基於自己的深厚積澱,那才叫“有料”呢!何況高校教師身兼教學與科研的重任,有些老師就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就是不太擅長講課、研究課題艱深晦澀,但正是科研領域的學術大牛,評教的分數就不好當做評價老師的唯一標准了。

  之所以有非官方“評師網”的存在,也是因為官方評教結果隻有教師自己能看到,很少全部對學生公開,學生得不到反饋。我們能在系統裡查到的無非是一個簡單的量化分數,無從得知這位老師具體上課方式如何。所以才會出現每年選課前,學生一窩蜂地跟師兄、師姐打聽經驗,或是參考“評師網”上“過來人”的評價來選課的現象。

  對學生而言,評教評學是一項民主“權利”,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老師而言,則是一種輸出反饋,是改進教學的好方法。設計好評教評學的參與和反饋機制,鼓勵更多的學生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權利”,才能使評教、評學發揮其作用,真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