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帶”成新潮 留學難鍍金
“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留學一年月薪縮水7000元”“海歸對工作滿意度不足40%”……最近,關於海歸變“海帶”的新聞成為時下年輕人又一個集中吐槽的話題。隨著留學大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海歸開始涌入國內就業市場。
然而,這些“含著洋湯匙”的海歸卻發現,由於不了解國內的就業情況,自己的時間安排與國內招聘流程不同步,加上眼光過於“挑剔”,淪為“海帶”已經成為海歸們不忍面對卻不得不接受的狀態。在這樣的形勢下,留學是否仍是值得投資的“鍍金”方式?
八成留學生選擇回國,海歸不再是“香餑餑”
今年年中,在澳大利亞留學並留下工作的施木瑤決定回國。雖然掙得不算少,文案相關的工作也不算太累,一年三四十天的假期更是能讓她來幾個“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按她的話說,在澳大利亞總是過著“多年如一日的中老年生活”,生活沒有新意,還是回國“有意思”。
然而,觀望了半年的施木瑤至今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我一直在找北京的工作,但是能接收我的公司,工資隻相當於我在澳大利亞的工資零頭。我想去的地方動不動就要求985高校畢業,我在澳洲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人家還看不上呢”。
“我這樣的背景早就不是什麼‘稀缺人才’了吧。”施木瑤無奈地說。
自2000年起,留學回國的人數開始急劇增長。來自《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的統計顯示,這15年間海歸人數增長了45倍,共有79.87%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同時,海歸就業也在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下被擠壓,薪資過低、專業不對口、工作滿意度低等問題隨之而來。
根據《2016年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超過八成的海歸認為自己“學非所用”。另外,部分回國留學人員薪資水平達不到期望值,約50%的碩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約78%的專科生薪資在5000元以下。海歸人員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整體偏低,“滿意”及“非常滿意”的僅為33.2%。
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找工作已經成為留學生必須面對的頭號難題。國外就業市場飽和早已成為普遍問題,留學生更是因為其外籍身份受到種種限制。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大家都說的“國內機會多”也不能讓找工作變得更容易。
在意大利某高校就讀奢侈品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張楠現在正在意大利一家公司裡實習,並很有可能轉成正式員工。然而,這一令人羨慕的機會卻是因為他沒能找到國內的工作機會。
“畢業找實習的時候,我一門心思想回國,投的全是國內公司,成天盯著國內各個專業對口企業的招聘,簡歷也是投了好幾份,但是都石沉大海了。”張楠說。結果現在這家意大利公司從學校就業系統看到了他,經過面試,張楠順利留下實習。雖然回國之路暫時吃了閉門羹,張楠仍然打算過一兩年再考慮回國試試。
雖然不少海歸淪為“海帶”,海歸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仍然明顯。《報告》調查顯示,60.5%的單位在招聘時更傾向於使用海歸,82.5%的單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歸員工採取了傾斜性待遇。
但是,對於海歸伸來的橄欖枝,國內的很多用人單位已經沒有了早年“十分稀罕”的態度。一位中國企業負責人表示,留學生的交流能力、演講能力、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很突出,“但對於企業來說,招聘時面對的是包括所有應屆畢業生的龐大群體,我們不會特別考慮海歸的特殊性”。
與國內脫節、眼光挑剔成為“海帶”的硬傷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一路披荊斬棘、從國內飛到國外又一路“殺回來”的海歸變成了“海帶”?對此,不少留學生及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是海歸回國找工作時最大的“絆腳石”。
《報告》顯示,不熟悉國內就業形勢是海歸就業的主要劣勢,半數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不了解國內的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以及“回國時間晚,錯過校招季”。
碩士畢業於英國某高校的丁諾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就讀金融專業的她總聽周圍的親朋好友說,在國外學這個專業回國最好找工作了。在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中,忙於學習、旅游、參加各種活動的她並沒有過多關注國內的就業市場,只是覺得“回來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先抓緊時間在英國體驗生活吧”。
去年9月一畢業,丁諾趕緊回國,卻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一些企業的網上申請,甚至筆試和“一面”,這讓丁諾備受打擊。在家人的幫助下,丁諾趕緊進入一家銀行開始實習,直到今年3月,丁諾不斷地網申、投簡歷、筆試、面試。
這樣的經歷不僅讓沉浸在異國生活的丁諾十分迷茫,一輪輪的被拒經歷也讓她感到,找不到工作比當年收到申請學校的拒信還要痛苦百倍。“因為在英國讀研的時間很短,我的實習經歷也沒有國內的學生豐富,在國外的實習經歷認可度低,回國實習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成本太高了”。
而對於畢業於法國某大學的徐薇來說,自己的提前規劃讓她沒有錯過回國工作的機會,但她卻為此付出了很多。
“當時為了回國實習,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一家駐外機構在北京實習的面試通知,於是我馬上回國,光機票就花了兩萬元,一周之內往返北京巴黎,就像打了個‘飛的’,同學都覺得我瘋了。”徐薇說。
這次瘋狂的經歷讓徐薇得到了這個實習機會,也讓她順利留在這個機構工作。然而,長期的加班換來的只是一份不高的固定工資,和在法國兩三年的學費加生活費相比,“不知何時才能把那時花出去的學費掙回來”。
對於自己的出國留學經歷,不少海歸都是引以為豪的。這樣的自信和驕傲,讓海歸在國內找工作時更加挑剔,有時甚至會“眼高手低”。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校友會一位代表表示,海歸回國就業優勢明顯,“但是有些人對自己定位不明晰,導致了最后對國內的就業市場不了解,所以回國之后找工作困難。”
海歸在就業時的挑剔,不僅表現在職位、企業發展、薪資等各個方面,還表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希望在一線城市工作。而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看不上”二三線城市,而是他們認為,這是唯一的選擇。
在英國某高校讀研歸國、如今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蔣恬恬表示,“之所以選擇在北京工作,是因為在二三線城市,能用到我在英國收獲的經歷、眼界、能力的機會太少。相比之下,還是一線城市國際化的機會多一些,也更容易接納海歸。”
留學的價值不能僅用薪資衡量
“海帶”群體的不斷擴大,不僅引起了網絡輿論的關注,也讓正在海外求學的,以及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心態發生了動蕩。隨著國內高校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加上不少學校開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很多國內高校的畢業生同樣具有海外學習經歷,這對海歸來說,更是一種沖擊。
北京某高校碩士畢業生劉熙曾經在考研還是留學這件事上糾結很久,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由於本科時學習小語種專業,自己一直以來是打算出國讀研的。然而,這幾年海歸的就業形勢不太好,自己也沒有留在國外長期生活的打算。大三下學期,她“懸崖勒馬”決定考研。
“反正無論如何都是在國內就業,衡量了一下,與其花家裡幾十萬元‘投資’留學這件事,不如好好考研換個專業,豐富自己的經歷。這樣下來不僅省錢,有一個更具認可度的國內名校學歷,還能收獲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生老師和同學。”劉熙說。
至於失去的海外經歷,劉熙表示,自己也沒有丟掉外語優勢,“讀研時學校裡有很多出國交流的機會,我也參與了不少外國的學術活動和實習,覺得自己啥也沒耽誤。”
海歸變成了“海帶”,留學真的就是一個賠本的買賣嗎?對此,不少曾有過留學經歷的人表示,留學的意義不僅是換來一個高薪工作和一個海歸的光環那麼簡單。
蔣恬恬如今的工作單位,薪資待遇和她的英國同學比起來“讓人有點尷尬”。什麼時候才能賺回來那一年多花出去的幾十萬元?她覺得“不知道得用幾百年”。但是對於那一年多的留學經歷,她表示它的價值是不能用自己現在的工作待遇衡量的。
“我真的很感謝父母可以讓我在20多歲的年紀有機會出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這給了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讓我有機會體驗到在國內感受不到的各種經歷。”蔣恬恬表示,從這一點來說,父母們是最偉大的,可以不計風險和回報地花一大筆錢讓自己的孩子出國深造。
“雖然最終我還是回國了,但是我的整個人都脫胎換骨了,這還不是留學的價值嗎?”蔣恬恬說。
在張楠看來,開闊眼界是留學最大的價值。“我不想被眼前的事和周圍環境局限了思維,畢竟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很難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少種可能。”
張楠說,“我和我父母都相信,出國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接觸不一樣的人之后一定會有某種改變,也許是自學能力,也許是語言能力,也許是更包容,也許是更獨立,雖然說不出是什麼,但不妨出去看看。”
說到底,“海帶”或許只是海歸心裡邁不過去的一個坎。張楠認為,“‘海帶’的理由千千萬,說服自己不工作是很容易的,暫時的‘海帶’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直待著,要麼降低期待找個工作,要麼抓緊提高自身能力。”
“所有的痛苦都來源於期待太高,或放不下過去。”張楠說。
(作者:葉雨婷 劉淑君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