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長:為景海鵬陳冬“私人定制”培養計劃
今年10月19日,景海鵬與陳冬帶著13億人的“飛天夢”成功地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駐留的30多天時間中,他們不僅身負航天員的使命,更要擔當“科學家”的角色,承擔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太空養蠶,雙擺實驗,超聲檢查……直至西安交大官網第一時間發布“喜訊”,不少人才知道原來兩位航天員“出身名門”,分別是西安交大工程學在讀博士生和碩士生。近日,人民網記者專訪了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談起這兩位“太空校友”,他頗為自豪。
談人才培養:為航天員“私人定制”
一談到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王樹國顯得很高興。他告訴記者,西安交大對航天領域一直情有獨鐘。他認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象征,“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包括‘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航天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由於國際社會在技術上的封鎖,我國在航天領域隻能靠自主研發,所以人才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國內工程人才培養重鎮,西安交大責無旁貸,並為此傾注了很大精力。
而當載人飛行技術實現后,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航天員。“因為載人飛行對航天員的素質要求太高了,既要有很好的基礎知識,又得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王樹國透露,學校對於每一個航天員都有單獨的教學計劃,實施個性化培養。
對於航天員在交大就讀是否只是“挂名學習”的質疑,王樹國語氣堅定:“他們非常認真,而且他們那種學習的精神,帶有一種戰士的‘亮劍精神’。”他告訴記者,學校的培養計劃是根據每位航天員的發展需求“私人定制”,和航天員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學校從各個學科配備最好的師資來進行教學,而兩位航天員也學習刻苦,絕不敷衍。
同時,在對兩位航天員進行定制培養的過程中,王樹國也在反思如何進一步促進西安交大的人才精細化培養工作。他認為,在大規模培養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同時,對一些脫穎而出、具有潛力的個例要進行定點定向培養。西安交大現有的“少年班”便是從初中階段就開始選拔。“我們希望選拔一些非常有潛力的苗子,然后給他們單獨制定教育計劃,讓他們在我們委托的中學定向學習,以后進入大學來從事科研工作。”
談改革創新:“西部創新港”推進校企聯動
作為國內頂尖工程類院校的“大家長”,王樹國坦言壓力不小。他認為,當下我們的大學正面臨著與社會脫節的嚴重問題。
“我們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脫節現象,我們培養的人才,社會總感覺不盡如人意,和他們的期待不是完全契合,到單位以后還要經過二次培訓。另外,好像總感覺現在大學研究的東西沒有社會上那些大企業、研究所做得好。”他說道。
他認為,大學的社會定位本應是引領社會的發展,但是隨著進入21世紀,互聯網普及后,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實現了爆炸式的發展,很多技術已經不是源自於大學,而是來源於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已經走在了大學的前面。“大學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如何使大學回歸本位,繼續做好社會引領的作用成了他最常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今年時逢五所交大雙甲子校慶,醞釀已久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應運而生。王樹國想做的,正是打破目前大學“畫地為牢”的傳統思想和格局,打開大門讓其他高校和企業參與進來,建立一批校企聯合的研發中心,讓高校科研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王樹國說,創新港吸收了美國硅谷,以色列軍民融合以及牛津劍橋開放辦學的經驗,雖算不上獨創,但在中國還是十分少見的。
“我們希望結合國家科技創新和‘一帶一路’的戰略,在中國西部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化水平的,能夠在世界舞台上佔有一定位置的平台。”
王樹國告訴記者,目前,美國的SM公司、韓國的LG,以及其他一些世界500強企業都已和西安交大建立了校企聯合研發中心。“這實際上是把社會資源和學校資源有機融合,但是又沒有喪失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本分。高校的功能還在,隻不過更開放、更國際化,和社會連接得更緊密。”
雖然目前創新港的基礎建設還未完成,但已經有多個國家級的平台選擇落戶了。王樹國透露,國家發改委的中國西部能源研究院,國家質檢總局的中國西部質量與技術科學研究院以及工信部最近批准的關於3D打印及智能制造的項目均選擇了進駐西部創新港。
“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將是我們國家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主要驅動源,我們再靠人力資源的紅利,再靠原始資源消耗已經不行了,我們必須要靠創新,靠人才。”他表示。
談未來建設:要“一流”更要“偉大”
作為一所百年名校,西安交大辦學歷史悠久,擁有“211”和“985”的雙重光環。然而,在當下提出建設“雙一流”的新形勢下,西安交大如何定位於與發展,王樹國也有著他自己的打算。
他要做的,不僅是“一流”,更是“偉大”的大學。
“一流是相對的,表明在這個時間段你是最好的。我之所以說要做偉大的大學,因為大學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產生地,也是創新的源泉,它應該引領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引領社會經濟的發展。”王樹國認為,“一流”只是“偉大”的一個部分,“我們把一流作為我們近期的目標,把偉大作為我們遠期的目標”。
他認為,目前不少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的風氣,僅僅盯著眼前的指標、評價、排行,而忽視了對社會是否產生推動作用,是否有價值。定位“偉大”,才能把眼光放遠,境界抬高。“有一個偉大目標牽引著,實現現實目標時才不會急功近利,偏離方向。”
在王樹國看來,這種“偉大”並不是隻空談,更是體現在交大人的每一個行動中。首先便是擁有包容的心態。
2015年6月,西安交大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目前已經吸納了140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學加入,其中有歐美國家的名校,也有不少來自中亞國家,在世界上排名並不靠前的普通大學。
“為什麼讓他們進來?因為大學應該引領社會發展,我們不僅要和好的大學合作,更要幫助比我們弱的大學,就像我們剛剛改革開放時,特別希望和美國一些頂級大學接觸一樣。”
正是抱著這樣一種包容的心態,“絲路大學聯盟”在世界上的影響也不斷擴大。“很多國家已經不是一個學校一個學校來申請參加,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來申請參加,因為他們在這裡看到平等,看到關愛,看到那種和諧發展的氛圍”,王樹國說。
“國家不分大小、不分強弱,隻要你想和我們攜手共進,我們都願意和你們一起發展。”王樹國認為,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姿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