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如何將段子刷成成語?

韓愈文章中的許多成語,今天依然廣泛應用。(資料圖片)
中國的成語已經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它們生動形象,包含哲理,其實也可以說是一些高度凝練的段子,契合了人心,於是幾千年幾百年來刷屏,變成了成語。
而成語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出自春秋戰國,例如“邯鄲學步”“圍魏救趙”“自相矛盾”“葉公好龍”等等。除了這些,有些成語也產生於思想家、文學家的詩文當中,因為其文章膾炙人口,導致其中一些詞句也流傳甚廣,久而久之就成了成語,“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也是個產成語的專業戶,我們來學習學習。
接地氣:
可憐的動物形象擊中人心軟肋
韓愈的求學求職經歷都是挺坎坷的。寄居在長安,刻苦攻讀,參加科舉考試,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又要參加吏部的選拔考試,當然也是一番磨礪。韓愈在此期間的心路歷程,都有詩文為証,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他向有關部門求援的兩封信,一封是《與陳給事書》,一封是《應科目時與人書》。《與陳給事書》是從人心角度去展開全篇文字的,而《應科目時與人書》,則是設了一個寓言,將自己比作一條“變化風雨,上下於天”的龍,卻被困在旱地上,什麼都干不了,遭到水獺和小魚小蝦的嘲笑,希望得到幫助。關於這篇的藝術手法,本版已經有過分析和鑒賞,不再重復,而這裡就其中的成語說一說。
韓愈自況是人中之龍,並非“常鱗凡介”,本來可以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的,可是得不到應有的幫助和提攜,致使他一直很困頓和頹喪,輾轉在京城,落魄在長安,就像巨龍困在沙灘上,十分無奈。這個時候,身陷困境中的他,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求援態度呢?韓愈思來想去,覺得不應該自降身價、苦苦哀求。
然而,事實是:韓愈向唐朝有關部門的有關官吏寫信求援,就已經有苦苦哀求的味道了﹔但是文藝青年就是不同於常人,事情的本質是在哀求,但姿態必須矜持一點﹔也就是說要將這個事實文藝化,韓愈是怎麼處理的呢?他這樣描寫這個細節,我韓愈這條龍,就算是陷入困境,也將繼續保持我的驕傲,我的清高,絕對不會向任何人請求幫助,主動向人求救的那種情狀該有多麼悲慘啊,簡直就像狗狗對著主人那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哼哼,這才不是我韓某人所為呢。“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於是,神奇的效果產生了,人們沒有記住韓愈這條龍是多麼地清高,多麼地冷傲,卻記住了他描寫的這條狗狗是多麼哀憐,多麼卑微,於是“俯首帖耳”和“搖尾乞憐”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其形象性。然而,韓愈描寫的那條龍也很形象啊,為何比不過狗狗呢?這是因為龍畢竟神話色彩很濃,離我們很遠,尋常人當中有誰比得上龍呢,倒是搖著尾巴的小狗形象,真實地體現了我們普通人為生活為前途奔波的無奈心境,擊中了我們的軟肋,很接地氣,於是就刷屏了。
現炒現賣:給人寫墓碑寫出好段子來
韓愈老師一向為官清廉,老老實實拿薪水,安守本分,沒想過要貪贓枉法。《進學解》裡借學生的口吻說了他的慘狀:“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至於自己呢?則“頭童齒豁”,工作辛苦,營養卻跟不上,於是頭發稀疏,牙齒掉得差不多了。確實有點寒酸和心酸。
當然,韓老師在不觸犯法紀的情況下,也想辦法改善生活狀況。有什麼辦法呢?其中一個就是“諛墓”,其實就是給死人寫碑文。一個有身份的士大夫去世了,其后人當然想要墓碑上的碑文寫得好看一點,那就得請大V來寫,韓愈倒是當時的首選。
有一年,有一位名叫胡潤博的官員去世了,享年79歲,其后人請韓愈寫墓志銘。給官吏寫生平,贊美其清廉公正,奉公守法是常備套路,這樣刻在墓碑上也好看,能得到后人的贊美。當然,這位胡大人的生平也確實對得起唐朝政府,也有基本的事實作為支撐,但是想要有所流傳,就看韓愈怎麼描述了。
韓愈寫到胡大人早年淒苦,“公早孤”,但是學習努力,“能自勸學”,這應該不是吹牛的,因為他考上了進士,又被吏部選拔為官員,這個最有說服力,“凡一試進士,二即吏部選,皆以文章佔上第”,說明他是應試高手,也算是恰如其分。
然而,韓老師如果這麼寫就平庸了,總得有一兩處金句。別急,韓老師既然是大V,自然有良策。接下來,在寫到墓主生前的廉潔時,韓愈的發散性思維起作用了,神乎其神地來了一句:“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胡潤博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負責渭河橋以東軍隊的物資供給工作,雖然過手大量的軍用物資,但是他恪守本職,廉潔奉公,分文不貪,絕不把朝廷的錢私自給予別人。這句話就很形象了,廉到什麼地步呢?“一文錢”都不苟且。形象到什麼地步呢?有畫面為証:“洗手”,把手洗得干干淨淨,不受一絲污垢,不貪一錢便宜,干干淨淨,清清白白。不管墓主生前到底清廉到什麼程度,韓愈這個極具畫面感,極具形象性的細節,卻很有文學效果。可以想象一下,當路人經過胡潤博的墓地時,看到墓碑上寫的“洗手奉職”時,都紛紛夸贊,說寫得形象生動,如在眼前,於是,韓老師的“洗手奉職”刷屏了,然后呢,變成成語了。大家沒有記住墓主是誰,但記住了這幅畫面,記住了清廉清白的畫風,當然,也就流傳千古,刷屏千年了。
不主故常:寫工作報告也能寫出成語
韓愈將自己比喻成一條龍,其實也不是吹牛的,他是真的有兩把刷子。韓老師不僅是個文藝青年,而且還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頗有造詣,例如公元817年,唐憲宗命裴度征討淮西軍閥吳元濟,並且取得勝利,活捉軍閥頭子吳元濟,其行軍參謀就是韓愈。
韓愈的軍事才能來源於他在戰前對敵方形勢的判斷。早在討伐淮西之前,韓愈就寫了一份戰前報告,分析討伐吳元濟的可行性,其中重點分析了吳元濟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現狀,找出其弱點,為朝廷出兵在技術上尋找可行性,這篇文章名為《論淮西事宜狀》。
在文中,韓愈認為,淮西軍閥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但其實已經在日漸衰弱,經濟實力越來越不濟,軍事力量也受此牽制,一日不如一日。“金帛糧畜,耗於賞給”,財力已經被賞賜將士耗費得差不多了,軍隊隻好靠搶劫度日﹔“執兵之卒,四向侵略”,就算是擄掠有所得,但是也彌補不了窮兵黷武這個大缺口,“力盡筋疲,不償其費”,已經顯示出財政上的疲態。這個時候的淮西節度,就如同一個有力氣的壯漢,就算能以一當十,但是日夜不停地叫囂炫耀,也會支撐不住,“譬如有人,雖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躍,初雖可畏,其勢不久,必自委頓”。如果朝廷這個時候出兵,一定能一舉成功,消滅淮西割據勢力。
韓愈老師的軍事才能那可是杠杠的,他不僅分析出淮西節度使的虛弱,還分析該怎麼出兵打仗,行軍布陣。他認為必須利用地方上的老百姓自衛武裝,將其轉化為常規部隊,率領他們征討軍閥。當然,在進軍淮西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可能會來支援,使朝廷軍隊陷入四面出擊的被動局面。韓愈卻洞若觀火,認為此時其他軍閥不會真心出兵援助淮西,因為他們隻顧著自保,最多也就是假裝出強大的聲勢,為淮西助助威,吶喊一下而已,韓愈的工作報告寫到這裡,估計也是戰略思維促發了文學思維,於是寫道“虛張聲勢”,“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這四個字,如同一個形象,將周邊的軍閥們敲著戰鼓,搖著戰旗,一路吆喝卻不敢真刀真槍上陣的情形,生動可感地描繪了出來。而這種描繪因為極其有畫面感,於是也給了唐憲宗,以及平叛的將士極大的信心,無形中壯大了自己的戰斗力。可見,這成語也是戰斗力啊。更奇妙的是,“虛張聲勢”也刷屏了。
韓愈的詩文裡產生的成語遠不止本文提到的這幾個,本文是從具體背景和個案分析其成語的文學藝術魅力,借此我們可以學習古人在表達上的經驗。(文/劉黎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