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職生成功留校:自信和經驗可彌補學歷“短板”

2016年10月24日08:3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職生成功留校:自信和經驗可彌補學歷“短板”

  對於公辦高職院校來說,由於涉及事業編制等問題,本校的畢業生留校工作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對於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能夠留校工作不僅是學校留校不受學歷限制,更是因為他們比同齡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結果。留在學校工作,讓這些畢業生對職業院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學校的“精神”通過他們一代代的傳承。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一些成功留校的民辦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他們身上,不僅能看到他們對於母校的熱愛,也能感受到他們不斷努力的精神。

  放棄所學專業,留校也是人生選擇題

  高職生留校大都是行政崗位,或是輔導員,或是行政干事,他們大都學的是理工科專業,選擇留校意味著自己多年的專業知識可能派不上用場。因此,留校與否,對於高職學生來說也是一道有舍有得的“人生選擇題”。

  來自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何大勇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找工作時,他放棄了薪水豐厚的外企工作,把簡歷投到了自己的母校,成為學校的一名輔導員,“我們學校良好的辦學環境以及我與老師之間友好的關系,是我最終選擇做輔導員的原因”。

  說起自己作出的這個“選擇”,何大勇說:“我雖然是工科出身,但是我卻更喜歡文科,口才比較好,也樂於組織一些活動,喜歡與人打交道,這可能是我更擅長的方面。”

  在當輔導員期間,何大勇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繼續在他原來的專業方向上深造。他在專科畢業的時候就申請到了本科學歷,如今還報考了研究生。並選擇了老本行——機械自動化專業。

  之所以繼續讀這個專業,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想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職業選擇。何大勇漸漸發現,原本的專業背景並沒有浪費,在學校工作時,有機電系的相關知識背景讓他可以更好地跟同學溝通,做好學生工作,他說:“趁自己年輕的時候多鍛煉多學習一點,對於將來工作和發展可以有多重選擇,選擇面更寬。”

  自信和經驗可彌補學歷“短板”

  高職院校中的“土著”老師往往是因為參與學生工作最終留校的。因此,不少“過來人”告訴記者,要想留校,應當積極參與學校活動,不斷努力提升自己。

  何大勇的“校友兼同事”楊景波是第一個在畢業后留在本校工作的老師。楊景波當年在校期間不僅是學生會主席,還是拉拉隊隊長、合唱團團長等多個社團的帶頭人。“那時候,學校規模小,自己在學校相關工作表現都比較突出,畢業那會兒正值學校擴建急需管理人員,經過老師的推薦我就留校了”。

  然而,當楊景波與外來的老師“同台競爭”時,她也開始感到了壓力。“對外招聘來的老師學歷都比我高,綜合素質也很過硬,一起工作時不免會緊張。所以我總告訴自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告訴學校,把機會留給本校的畢業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楊景波表示,在校期間學生工作經歷至關重要。“同學可以積極參與管理學生方面的工作,同時也要保証成績優秀。學生期間就應該努力學習,增強協調溝通能力,提高自身的軟實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

  而對於在同一所學校工作的朱海軍來說,留校之路勝在經驗。

  “我是輟學兩年后再次進入大學校園的。”講到這裡,朱海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認為這是自己作出的最明智的選擇。“這段經歷讓我比其他在校學生多了不少社會經歷,也可以更成熟地面對現在的工作”。

  作為當時的學生會主席,朱海軍早已對學校部門管理和相關的學生工作了如指掌,在社會上打拼過兩年的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母校。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我對學生管理工作很感興趣,我也熱愛校園文化,平常很喜歡主持和唱歌,我喜歡做這方面的工作。”

  那時的朱海軍同時擁有社會經驗和對工作的熱愛,這樣的品質對用人單位來說難能可貴。經歷過一年的實習鍛煉,朱海軍從在學工部打雜的實習生成功留校當輔導員。

  朱海軍告訴記者,由於自己是大專學歷,目前沒有資格考取教師資格証,這也就注定了留校隻能從輔導員做起。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先是專升本,接著又在去年讀完了研究生的課程並順利畢業,這些都是他為自己的職業作出的努力。

  “學子回報母校”之路應更加暢通

  講述起自己的經歷時,這些成功留校工作的高職畢業生總是心情澎湃。然而,如何讓更多的高職畢業生多一份選擇,多一些機會,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

  對此,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單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民辦性質的高職院校,“我們隻看他們的實際能力和工作崗位的匹配度。入職之后,我們是鼓勵他們晉升學歷的,現在他們有的拿到了本科學位,有的還拿到了碩士學位”。

  此外,單強表示,留校道路還應冷靜對待。“我們學校對於學生留校沒有任何阻力,但是我並不鼓勵學生留校,我還是希望優秀的學生去企業。”單強說,“或許學生留校是因為學校環境好,加上蘇州工業園區有獨特的人事制度,都是簽訂勞動合同,不存在在編不在編的問題,待遇都一樣。”

  另外,楊景波表示,學校隻有在崗位空缺時才會在優秀的學生干部裡選拔人才提供留校的機會,這種留校機制對於學校和同學都是不太規律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根據空缺崗位制定具體的留校條件,讓想留校的學生可以更明確自己的選擇,避免走冤枉路錯路”。

  朱海軍也認為,在招聘時,很多高校會給予本校畢業生同等的競爭機會,高職院校也應該提供這樣的平台。他甚至表示,高職院校應該有這樣的政策傾斜,幫助更多的高職畢業生繼續在自己的學校發揮能量。“經過層層篩選,通過最終考核的這部分學生,不僅熟悉自己母校的學生工作,也對能得到這份工作心存感激,並繼續熱愛”。

  何大勇表示,“學校應該建立這樣的機制,讓那些有意願留下來的學生可以留下來。因為他們比對外招聘的人員更熱愛自己的學校,熟悉程度高,各個方面評估下來都很優秀,唯一的劣勢就是自己的學歷,但這都是可以提升的。”(葉雨婷 實習生 劉淑君 王治國)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