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溫州媽媽成國內首位女性工程潛水員

潛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有一點浪漫。但當潛水和救援或水下作業聯系在一起時,那就是不一樣的場景了。漆黑的水底,你甚至不知道會碰到什麼,會遇見什麼危險。
這樣的潛水工作,也叫工程潛水,在國內,之前還沒有一個女性進入這個領域。直到前些天,一位來自溫州樂清的女人,改變了這一局面。
38歲的她,取得了由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頒發的“工程潛水空氣潛水員証書”,成為中國工程潛水史上第一位女潛水員,而她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公益救援隊中能上最前線。
心願
5年前加入公益救援隊做后勤
一直想參與“前線”救援
她叫楊賽琴,是樂清柳市人,在當地有一份穩定工作。從外面看,她梳著一頭長發,顯得賢淑文靜。但很多人說她有著女漢子的性格——酷愛戶外運動,爬山、騎車、蹦極都是她的最愛。
5年前,楊賽琴開始從事公益救援活動,當時,作為一個已過而立之年的母親,救援隊讓她做后勤保障工作。接聽救援電話,安排救援人員和裝備統計,是她5年救援工作的主要內容。
“有時候,碰到救援隊員實在不夠,我也提出要一起參與,但大多數情況,還是被隊員們婉拒了。”她說。
作為救援中心的一員,她常接到水上出險求助電話,在救援過程中遇上情況復雜的水域時,給救援增加了很大的難度。這促使她產生了學習潛水的想法,“我們救援隊有工程潛水証的隻有3個男隊員,如果我能考出這樣的証,說不定以后就能派我去了。”
有了這樣的想法,她先開始學習休閑潛水,並取得澳大利亞PADI潛水協會頒發的開放水域潛水証。
但后來她了解到,按國際慣例,休閑潛水不能進行水下作業。出於對水上救援公益事業的熱愛,她決定挑戰自己,繼續學習工程潛水。
“一開始家裡人是反對的,他們說,從來就沒聽說過一個女人在水下救援的。”她說,“我很多次跟家人耐心溝通,先讓我的孩子同意,最終說服了其他人。”
培訓
與飛行員選拔標准
不相上下
楊賽琴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交通部東海救助局溫州基地相關領導,他們知道后,非常支持。“他們說,或許,從我開始,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願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
隨后,她被推薦到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並進入上海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培訓機構接受培訓,為期三個月。
工程潛水主要為專業的水下救援、搶險、打撈等提供服務,與其他潛水活動不同,工程潛水對潛水與水下作業技術、技能和風險控制能力要求較高,且具有嚴格的工作規則和標准。
對楊賽琴來說,身體素質是第一關,因為工程潛水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極為嚴格,與飛行員選拔標准不相上下。
此外,潛水員還需通過氧過敏、耳膜感應和調整平衡內外壓力等各項考核,還要過“三關”:體能關、技能關、心理關。
不過,隊友們對她抱有信心。一名男隊友印象非常深,他記得,一次到廈門進行潛水培訓,所有男隊員潛到20多米深處就產生了幽閉恐懼症,沒堅持幾分鐘就上來了。但楊賽琴心理素質很好,她能在海底20多米深處呆上半個小時仍若無其事。
難關
幾次潛水都遇上生理期
這個麻煩男隊員可沒有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是學習工程潛水的第一步。一套近百斤重的潛水裝備,就讓楊賽琴不好受。
“幸好和我一起學習的幾十名男性學員,都很照顧我。”楊賽琴說,她的裝備是所有學員中最輕的,總重量約70斤。
初次學習工程潛水,對她而言難度最大的是要適應水下環境。“跟休閑潛水完全不同的是,這裡的潛水訓練,完全看不清周圍是什麼東西,隻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
正因為眼前漆黑一片,所以,在學習工程潛水之初,主要是克服心中的恐懼。“有時候,你不知道腳下可能踩到什麼,或摸到什麼,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慌張,這可能導致供氧不足而溺水。”她說。
對女性來說,還有一個困難,就是遇上生理期時,特別苦,因為女性怕寒,長時間泡在低溫水中,寒氣易侵入體內。
“好幾次訓練,都尷尬地碰上了我的生理期,我也因此受寒。剛開始訓練的幾個月,我受寒后反復感冒,后來通過中藥調理,身體狀況才有所好轉。”她坦言,相對於男性,女性從事工程潛水確實更不易。
好在訓練時,教練都會排除危險因素。經過了628學時的理論和實操培訓學習后,楊賽琴終於獲得了由中國潛水打撈協會頒發的“工程潛水空氣潛水員証書”,成為獲得該協會頒發証書的首位女性。
多數男性學習這門技能,是為了以此找到一份相應的工作。但楊賽琴說,她希望能用這個技能,在今后的救援過程中發揮力量。
通訊員 徐家琪 記者 王益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