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學無際:留得浙大西遷的他年舊夢

2016年08月31日18:3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 攝 中央美術學院 李楠)

“驪歌一曲別情長,藕絲香,燕飛忙。回首春風,桃李又成行。天下興亡俱有責,願此去,莫彷徨。

雲程健翱及時翔,應難忘,耀炎黃。缺補全甌,重聚在錢塘。留得他年尋舊夢,隨百鳥,到湄江。”

8月26日上午,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人抵達了位於湄潭縣的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這是一個古朴典雅的文廟古建筑群,正門的左側,一個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間就是當年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先生辦公生活的地方。雖然學生記者們大汗淋漓地擠在狹小的空間裡,但是大家的熱情絲毫不減。

行路難

“如果你再不來,我們今生都不能再相見了。”講解員張志靜重述了竺可楨先生的妻子在病床上對匆忙趕來的丈夫的話。在西遷的路上,殘酷的痢疾奪走了愛妻和稚子的生命,竺可楨先生曾經在日記中沉痛地寫下《挽俠魂》等詩作來悼念妻兒。痛失親人的打擊沒有使他停下前進的腳步,他重振精神,繼續帶領浙大師生西遷,尋找一個能在戰火中安放下一張安靜書桌的地方。環顧四周,一些學生的眼中已經泛起了淚花。

“走過長征路的有兩支部隊,一支是紅軍,一支是文軍。”浙江大學師生歷時兩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裡,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文軍長征”史。臨時搭建的教室被敵軍的炮火炸毀了,就轉移到草棚中繼續學習﹔缺少蔬菜,就配著一口野菜吃六口米飯,最后連野菜也沒有了,就和著鹽水吃飯﹔腳上磨出了血泡,就扎破血泡,結痂了繼續前行。

守業艱

展廳的牆壁上懸挂著浙大師生安頓在湄潭縣時的老照片。這些灰白的剪影向我們傾訴著:即便是在湄潭縣安定下來,浙大的師生還是面臨著重重的困難。隨著全面抗戰的展開,國民黨增發大量法幣作為軍費支出,1940年起國統區開始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階段。1937年,一張面值100元的鈔票可以買兩頭牛,而到1947年,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了。國民政府金融體系的崩潰讓社會各界陷入大面積失業狀態,連大學教授的工資也難以糊口。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先生一家就生活在困窘之中。文軍輾轉至湄潭,蘇步青的妻子誕下了一對雙胞胎,但因營養不良,其中一個孩子出世不久便去世了。由於家裡孩子多,僅靠蘇步青一人的工資難以糊口,他便親自開荒種地補貼家用,即使這樣,也是能連月隻能吃到地瓜干蘸鹽巴。竺可楨校長得知此事后也大為震驚,特許蘇步青的大女兒蘇德晶和大兒子蘇德雄破例吃在學校,住在家裡。

功勛建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年走過浙大西遷路的師生中,有55位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就有蘇步青、李政道、程開甲、王淦昌、貝時璋、盧鶴紱等一批業界精英。 盡管條件艱苦,科學家們仍然創造了累累的教學碩果,其中兩彈元勛王淦昌、盧鶴紱完成了《原子彈之潛力及利用》、《中子的放射性》《關於探索中微子的建議》《從鈾分裂到原子彈》等科研項目,李政道則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浙大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於天地。”浙大的校歌仍縈繞在耳邊,久久不絕。

(清華大學 康宇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時玥)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