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寒門學子傳遞孝道

“古聖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親如活佛,成就生命大意義﹔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當《跪羊圖》的音樂響起,吉首大學學子們表演起手語操的時候,舞台下的觀眾不時傳來一陣陣嚶嚶咽咽的抽泣聲。觀眾中除了在校師生,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以及剛剛踏入學堂的孩童,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在這一刻得到了激活與釋放。
吉首大學2016年度“孝心大學生”頒獎典禮,有點類似“感動中國”。工作人員依次播放了12位“孝心大學生”的感人視頻,並由主持人對“孝心大學生”進行逐一現場訪談。訪談后,宣讀“孝心大學生”頒獎辭,校黨委書記游俊、副校長龍先瓊、正校級督導李克綱等依次為12位“孝心大學生”頒發了証書、獎杯和獎金。幾乎每一個出席活動現場的觀眾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當然,打動他們的不僅有音樂,還有來自肖海梅、石靜詠詩、蔣紅、單銀波、曾海倩、隆照金、張友文、謝求智、何海洋、石曉瑩、張作霜、袁曉戈12位“孝心大學生”那動人心弦的故事與他們善良的心靈。
“奶奶和爸爸養我小,我要養他們老”
來自化學化工學院2013級化學師范班的肖海梅是第4個上場的。1994年4月出生的她,並不是第一次獲獎。早在讀高中時,她就在當地鄉鎮的“首屆文家市鎮綠信·秋收邊貿城孝星”評比中,憑借其優異的成績和孝敬長輩的突出事跡獲得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稱號。
在榮譽的背后,肖海梅卻有著眾多跟她的年齡並不相稱的承受之重。她出生才3天就被遺棄,成了孤兒。從此,與收養她的祖母和當時40歲且單身的養父相依為命。養父年輕時不幸摔斷腿,造成四級殘廢,而祖母年事已高,家中無勞動力,日子過得異常艱辛。但個性開朗、積極向上的肖海梅並沒有因家庭的困境而沮喪,反而對收養她的長輩充滿了感激,別人還在父母懷裡撒嬌的時候,她就用稚嫩的肩膀肩負起了照顧祖母和父親的重擔。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肖海梅面臨中考的時候,年邁的祖母突患腦血栓癱瘓在床。肖海梅便邊上學邊照顧祖母,從穿衣、洗梳、喂飯、出行,到端屎端尿、洗澡擦背、夜晚翻身,肖海梅對祖母的照顧細致入微。看著祖母皮包骨的手顫抖地把斷續的字寫在紙上的時候,肖海梅不知忍住了多少哭。她經常向祖母講述她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把自己的成績單和榮譽証書拿給祖母看,給祖母帶來莫大的精神慰藉。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小小的肖海梅對病榻前的祖母細心的照顧四年如一日。
在離高考還有幾個月的時候,祖母沒有戰勝病魔,最終撒手人寰。肖海梅深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是永生無法彌補的,因此高考后填志願時,她將5個志願全都填了離家近的湖南省內高校,只是為了方便回家照顧殘疾父親。上大學的路,是幸福的路、是快樂的路,很多同學都是父母送來的,但肖海梅卻是獨自一人來的,她拖著初中班主任劉偉平老師送給她的一個大大的行李箱,把被子、書籍、日常用品全部裝在裡面,踏上求學的路。
上了大學后,肖海梅更加自立自強,利用周末時間,她做家教、代售汽車票、到花炮廠去做工,把自己節省下的零用錢幫父親買新衣服。在她最忙的大二暑假,每天早晨6點30分從宿舍出發,騎著一輛破舊的單車,輾轉於吉首這座山城的不同地方做7份不同年級的家教,晚上10點回到宿舍,全身像散了架似的。但還要准備好第二天的7份家教課程教案,每天的休息時間不到5小時。這位身高1米5、體重隻有37公斤的女孩,承受著同齡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和重負,很多人都驚異於肖海梅的能量來自哪裡。她說:“當你知道殘疾的父親到處找零工,日晒雨淋一天賺50元錢,自己一分錢也舍不得用,生病嚴重咳嗽了兩個月,血都咳出來了也不去買藥,將錢全部存下來給女兒讀書時﹔當你知道愛你的父親在充滿期待地看著你,哪怕是女兒一點點的成績都能給父親帶來無限慰藉時,你的身上就充滿了力量。”這正是《孝經》裡說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祖母去世后,養父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時常在夜裡一個人抱著祖母的遺像哭得很傷心,再不然就是跑到祖母墳前發呆,起初肖海梅不知道如何安慰父親,說著說著自己的眼淚也就流下來了,但很快她便意識到自己是家裡的頂梁柱,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和陪伴讓父親過上更好的生活。她給父親買東西,帶他去鎮上逛街看風景,讓父親重新點燃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肖海梅有一個夢想,她要通過勤工儉學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在大學畢業前接父親來一趟吉首大學,讓父親看看這所美麗的山水校園、人文校園、書香校園、智慧校園,讓父親看看給予她關愛的化學化工學院院長顏文斌老師、書記彭水英老師、班主任章愛華老師和劉文萍老師、輔導員魏濃老師和國際交流與公共外語學院的梁紅萍老師,讓父親看看給予她兄弟姐妹般關心的同窗學友杜朝梅、田純、袁雙……
懂事的肖海梅堅信:“人雖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出生時的悲劇,讓她感受到養父與祖母的大愛﹔4年病榻前的伺候,是她對愛的回饋與孝德的踐行。在談到自己的體會時,她淡淡地說道:“奶奶和爸爸養我小,我要養他們老!”
“我要做爸爸的眼和手”
“稚嫩的雙肩,扛起了父親因失去雙手而不能繼續承載的家庭重擔﹔明亮的雙眸,延續著父親失明前自信的眼神﹔報考吉大,就為了承歡膝下﹔入大學三年來,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就為了服侍湯藥,昏定晨省!書法秀麗端庄,是希望和父親的字一樣漂亮﹔立志做一名教師,是希望實現父親的夢想!孝如是,復何加!她就是吉首大學2016年孝心大學生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中文班學生——石靜詠詩。”這是全國優秀教師唐生周教授為石靜詠詩撰寫的頒獎詞。
石靜詠詩,多麼美麗動人的名字,這是曾為教師的父親為她取的。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讓父親失去了雙眼和雙手,更失去了美好的前程。因為家庭經濟的壓力,母親隻得含淚離開她和她的父親遠漂北京打工,從此她與父親相依為命。石靜詠詩為了支付父親的醫藥費,不僅周末在外給小朋友上書法課,平時隻要一有時間就在校外做兼職,晚上還要常常熬夜溫習功課,每周兩次早早起來陪父親去醫院測量血壓,每天都盡量抽出時間回家陪伴在父親身邊·……
當石靜詠詩走向舞台的時候,這個孱弱而文靜的小女生給現場的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震撼。她現場揮毫潑墨,寫下了“父愛如山,女承父業”8個篆書大字,筆法老練,力透紙背。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每次給我的生活費、零花錢,是他在看不見路的情況下多麼不容易地摸索著一次又一次去殘聯、民政局等部門遞交求助報告得來的。他讓我在那個不懂世事的年紀裡,安心地享用著他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甚至他一個沒有雙手,又雙目失明的人,在我每次從學校回家的時候都會為我准備好一桌的飯菜。從我們父女倆租住的10平米的小房間到菜市場,要下20級台階,要走832步,要轉5個彎。將菜買回家后,父親吃力地用牙齒咬住繩子,把菜刀捆綁在他的手臂上,將雞肉切成片,做成我最愛吃的香菇燉雞。”石靜詠詩接過話筒,動情的說道,“我無法想像他是怎樣一點一點地摸索才到偌大的菜市場買到了不同種類的食材,不敢想象他經歷了多少次燙傷才學會了使用爐火。我能感覺到他一直在努力,他一直在用他不完整的身軀,努力為我撐起一個完整的人生。”
“在吉首一中的高中三年時間,我和其他同學一樣,上學、放學都享受著父親接送的愛。只是這份愛比其他同學父母的更深、更沉。從我們的租住房到學校,正常人隻要20分鐘左右,但我失去雙手和雙眼的父親往返一次是近兩個小時。要過天橋、要過地道、要過紅綠燈。早讀前送、晚自習后接,風雨無阻。三年時間,往返1500余次。在父親的心中,這天橋,是女兒通往大學的成功之橋﹔這紅綠燈,是照亮女兒燦爛前程的指路明燈。”聽著石靜詠詩的講述,台下已經哭成一片。
在談到自己的奮斗目標時,石靜詠詩堅定地表示:“我想要做父親的眼和手,而他卻在我無力面對人生的時候,撐起了為我遮風避雨的傘。在父親的願望中,他渴望自己能再回到講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但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他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要做父親的眼和手:我要為他看到他看不見的前方的道路,我要為他觸摸他觸摸不到的前方,我要為他寫出他再也無法寫出來的字,我要為他走近他再也走不進的課堂,替父親去完成他的這個夢想!”
12位孝心大學生,有著12種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與同齡人相比,歷經了同齡人無法想象的人生磨礪,但他們開朗樂觀,青春陽光,在苦難中砥礪意志,在逆境中成長,在成長中詮釋孝道。當12位孝心大學生依次走上舞台,去講述他們的孝心故事時,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演繹,對愛心孝道的廣泛傳遞!
“我要用家庭的積蓄來支持寒門學子完成學業”
在頒獎典禮現場第一排的觀眾席中,有一位慈祥而優雅的女士不時的用手絹擦拭眼角的淚水,她便是吉首大學已故校友庹興騫先生的夫人梁紅萍。正是由於她的丈夫庹興騫在臨終前,自願捐贈100萬元設立的“吉首大學水木子孝道教育基金”,才得以讓這次吉首大學“孝心大學生”尋訪活動成行,台下的師生們才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感知這些動人心魄的孝心故事。
庹興騫先生1984年畢業於吉首大學化學教育專業。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留校從事教學和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圖書情報管理等工作。1992年,庹興騫做出了停薪留職下海經商的決定。經過一番打拼,於1998年成立了湘西興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直至成為湘西地區最大的空調專業經銷服務商。
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庹先生非常關注母校的發展,於2005年支持吉首大學成立儒學會,先后又成立了外國語學院儒學會、張家界校區國藩運動促進會、師范學院儒學會、湘西職院國學社等。在校會員達3000多人。由庹先生全額資助的儒學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個人興趣愛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會獨立精神生活為宗旨,為“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校園”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在泰國國家漢辦工作的楊慧潔說,在吉首大學讀書期間,大一暑假和幾位同學在庹老師的帶領下,去雲南參加第二屆傳統美德講壇,庹老師給學生買的臥鋪票,而他自己往返都坐的硬座。儒學會會長盧勇深情追憶庹興騫老師:“恩師庹公,以瘦弱之軀,扛起了教化大任﹔以謙謹之心,恩澤了莘莘學子﹔以身為星火,燎原了我暗黑世界。今提筆以憶恩師,難述恩師之恩澤﹔淚奔而瀉,不足以洗滌悲鳴﹔泣之哽咽,唯願恩師天國安好。”
今年3月15日,梁紅萍女士帶著庹興騫先生的遺願在吉首大學設立了“吉首大學水木子孝道教育基金”。庹興騫先生自號“水木子”,“水”表示財富,“木”表示德行,意即用財富來培養有德行的人才。
基金每年將用於開展“尋找吉首大學孝心大學生”評選及孝道教育活動。“吉首大學孝心大學生”評選活動旨在尋訪在仁愛孝道、誠信友善、愛國奉獻等方面有突出的事跡或成就,能夠起到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榜樣作用的大學生。每年評選出10∼20名學生,向每位頒發榮譽証書和獎金3000元。
“鳳飛千仞還要回望他的起飛地,薪傳八方仍需惦記他的發源地”,在“吉首大學水木子孝道教育基金”簽約儀式上,梁紅萍女士動情地表示,庹先生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樹立新時期孝心大學生的榜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觀和價值觀,引導全校大學生樹立勵志成長、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吉首大學校黨委書記游俊教授說道,“孝”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設立“水木子孝道教育基金”就是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孝敬父母,敬老愛幼,還要敬業報國,由對家庭、父母的孝上升到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大孝。吉大學子要立志成才,不好好學習,不練就本領,沒有辦法報答父母、社會和祖國,“孝”的教育要推而廣之,大而廣之﹔吉大學子要為往聖繼絕學,鑄就清新朴厚校園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仁愛正能量﹔吉大學子要為今人立信仰,激活孝、悌、忠、信社會因子,改觀青年學子心路惘惑,再啟道義新風。他表示,學校將會把“吉首大學孝心大學生”尋訪活動堅持做下去,使其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一個亮麗品牌!(李洪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