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苗族小伙談紅色歷史:苗族人和長征有緊密聯系

記者正在採訪苗族小伙石猛(北京電影學院 杜欣芸攝)
“我不像老一輩那樣對黨史知識了解得那麼透徹,挺慚愧,所以需要多聽一聽。”石猛聽完貴州大學長征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羅玉達教授講解的長征故事后說。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歷史學系的苗族小伙石猛今年要上大二了。去年暑假,對紅色文化感興趣的他來到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參觀了當地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龍世昌故居。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苗族農民龍世昌以胸膛抵住塞進敵人地堡裡的爆破筒,炸毀敵堡而犧牲。“龍世昌是苗族同胞學習的榜樣。”石猛不斷強調著這句話,對這位戰斗英雄英勇無畏的精神充滿敬意。
類似龍世昌這樣的英雄人物,在苗族歷史上還有很多。抗日戰爭時期,僅鬆桃一個縣就犧牲了2萬多人。朝鮮戰爭爆發后,大批苗族戰士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這些戰爭時期的戰斗精神是紅色精神的延續,“我們得多接受這種歷史文化教育”。
愛好研究紅色文化的不止有石猛一人。在貴州大學,苗族學生建立了學生社團“苗學會”。課余時間,他們經常查閱資料了解與苗族有關的紅軍長征史。“苗族人和長征有著緊密聯系。”石猛娓娓道來。紅軍經過鬆桃苗族自治縣時,在當地“打土豪分田地”,宣傳紅軍政策。感受到紅軍的恩情,平民百姓幫助紅軍抵擋國民黨軍隊的攻擊,“現在有些地方還貼著當年‘打倒國民黨’的標語”。
談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石猛覺得最有新意的就是 “上刀山,下火海”的祭祀儀式。祭祀過程中,苗族小伙子們在幾米長的大刀刀刃和燃燒著的鐵塊上來回走過。現在,這種祭祀儀式已經成為苗族特有的節日慶祝方式。石猛覺得,“苗族人剛毅勇敢的精神與紅色精神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因為所在學院組織了其他活動,今年暑假,這位經常參觀各種紅色基地的苗族小伙錯過了由團中央學校部主辦的“井岡情·中國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次活動,貴州大學派出了16名苗族師生參加。他們運用貴州苗族傳統的印花技藝蠟染,結合井岡山革命的歷史資料,在布面上印染出《沖鋒的號角》、《朱毛會師》等十多幅作品,通過獨特的方式表達對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理解。
“參觀紅色遺址可以使革命精神入腦入心”。貴州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宋洪慶對少數民族學生寄予厚望。在繼承革命先烈遺志時,“要結合專業特長”,把苗族精神和紅色精神結合,不斷激勵自己,“貢獻苗族學生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中國農業大學 梁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