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上山下鄉”:遵義師院紅色教育有良方

人民網8月27日貴陽電“我當時就想:摔死我吧、摔死我吧,摔死我就不用走了。”回憶起徒步進入高山村的場景,寧南同學在遵義師范學院2016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會上忍不住感慨起來。前往高山村當天,最高氣溫達到30多度,加上貴州特有的強日照,隊員們熱汗直流。而一邊堆滿了從山上滾落的石塊,一邊是懸崖和原始森林的狹窄土路,又使隊員們冷汗直冒。
遵義師范學院對口幫扶的高山村坐落於群山之間,四周山路險峻,不通汽車。想要進村,隻有走這一種辦法:走進去需要兩小時,走出來還要兩小時。然而,艱苦的條件擋不住隊員們前進的腳步。
遵義師范學院團委副書記李強老師將同學們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看在眼中:“一快到暑假,如果通知沒下來,學生就會著急地來團委詢問報名時間。沒有參加到校級隊伍和二級學院隊伍中的同學也會自覺參加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於遵義師范學院的同學來說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今年,活動以“重走長征路堅定跟黨走共筑中國夢”為主題。校級隊伍從遵義會議會址來到苟壩會議會址,從紅軍山到婁山關再到四渡赤水,邊走邊講,宣傳黨的政策。在高山村他們開展了精准扶貧和向日葵工程,宣講與支教相結合。
總結會后,寧南說,想到那些來上課的孩子們也要走和他們一樣的山路,就覺得自己沒資格喊苦了,“我們覺得那些小孩子可憐,其實我們更可憐。可憐到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有能力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將來我們還有更多艱難的路要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和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比起來不算什麼,但是身體的極度疲勞讓隊員們親身體會到精神力量對挖掘人類潛能的作用。
在遵義師范學院,紅色教育以社會實踐的形式潛移默化中將紅色文化、長征精神傳遞下去,讓年輕的一代走好自己的新長征。
在精確扶貧項目中隊員們從高山村到花茂村,通過宣講和走訪,一方面讓群眾了解政府政策、配合扶貧工作,另一方面使政府傾聽民聲、用好國家補助,建立起政府與群眾溝通的紐帶。宣講過后,隊員們對走訪效果好奇起來。李強老師介紹說:“有一年去婁山關,聽到村民說‘你們下來壓根做不了什麼實在的事情,你們體驗一把就走了’,同學們感到很委屈。但是村民之所以這麼講是對我們有所期待,說明隊員們要做得更多。”
今年校級隊伍出發前,隊員們集中學習了精准扶貧政策,將宣講PPT改了七八遍,為了更好的宣講效果提前進行了試講。臨近期末考試,每到早上7點,校級隊伍的同學們依然會來到圖書館前的百年廣場進行長跑。以成為“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遵師人為目標,隊員們不怕困難,團結互助,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著長征精神。
群眾擁不擁護是檢驗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標准。不論是80年前還是今天,遵義師范學院的同學們一直在為黨和政府的群眾工作積極獻力。長征期間,遵義師范學院的同學們積極參加“紅色之友社”號召群眾擁護紅軍,擴充紅軍隊伍。這樣的紅色基因通過遵義師范學院特色紅色教育正在每一名同學心中生根發芽。(中國人民大學呂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