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長征路上的“紀念碑”與“活化石”

2016年08月28日09:0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小麥色的皮膚,酷炫的墨鏡,肩扛一台迫擊炮般沉重的攝像機,跑前跑后,時而踮腳,時而下蹲,唯一不變的是讓漆黑大眼睛般的鏡頭時刻緊盯著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步伐,用鏡頭記錄他們重走長征的道路上踩下的每一個腳印。他便是此次“重走長征路”活動的記錄者——楊帆。

十年的光陰,十期的活動,十屆的學生,無數的美好瞬間。這些如瑰寶般美麗的瞬間由楊帆老師通過相機的記錄,后期的剪輯,最終被拼湊成一幅華美的畫卷。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能夠通過紀錄片對往屆記者團所經歷的一切感同身受,正是由於有楊帆老師這樣的記錄者的存在,而我們的后輩們也將通過這樣的紀錄片,感受我們重走長征路途中所學習到的紅軍百折不撓的精神。

為期十年的記者團活動尚因記錄者的存在而被銘記,那薪火相傳八十年的紅軍長征精神又是因為怎樣的記錄者而傳承至今呢?

我想,是一座座庄重肅穆的紅色紀念館,它們是長征路上的“紀念碑”。

四渡赤水,遵義會議,婁山關大捷……每一處紅軍在長征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地方都有一處紀念館,每一座紀念館都陳列著許多紅軍長征途中使用過的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一個個承載著紅軍那段歲月的文物就是紅軍長征的記錄者。它們不會說話,但他們早已斑駁的身軀卻又像在訴說著紅軍的事跡。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紀念館觀摩這些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老去的物品,也了解了其背后紅軍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游客來了一撥又一撥,紀念館卻一直安靜地矗立在那裡,默默地將紅軍精神展示給每一個進入它臂彎的人們。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回到故地,星星之火般燃燒的長征精神又跟隨著他們燎遍大地,永不熄滅。

我想,還是一個個長征故事的講述者,他們是長征路上的“活化石”。

長征結束已經有了八十個年頭,那些歷經過長途跋涉的紅軍戰們士們終究也敵不過時光,相繼離世。我們很難再聽到紅軍戰士們神採飛揚地給我們講述長征途中那些動人的故事,但象征著堅強不屈的長征精神在今天依舊被許多人提及。走在遵義的路上,偶爾能聽到老人們給后輩們講述紅軍當年的英勇事跡,情到深處甚至會濕了眼眶。如同那些后輩懷著好奇與尊敬傾聽著老人們的講述,老人們也是從比他們更年長的前輩們那裡聽來的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這些故事從經歷過紅軍長征歲月的那些人開始,不斷地在懷有紅色精神的人們口中流傳。精神從來不是靠大肆宣傳就能廣泛流傳的,它更多的是靠不經意間就能動人心弦的故事滲透到他人溫柔的內心。而那一個個講述著長征故事的人們便是長征精神活的記錄者,烙印在他們腦海裡的紅軍故事以及鮮明的長征精神通過他們的講述,在中華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

事跡因記錄而被銘記,精神因記錄而被傳承。在傳播長征精神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此行記錄的所想所感、所失所得或許只是一顆能激起一小波蕩漾的石子,不久河面就會歸於平靜,但我們那小石子濺起的水花卻也能在陽光下折射出長征精神的光芒,雖不夠耀眼,卻足以被人銘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陳秦森/文)

(責編:吳亞雄、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