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芳滿翠株尚需品,萬畝茶香且瀹茗

遵義市湄潭縣的萬畝茶海,是貴州的名片之一。2016年8月26日下午兩點,當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到達這裡時,無不為這茶海盛景所折服:成排的茶樹整齊地隨風抖動著它們的身軀,宛如一道道碧波,沿著山的走勢輕輕推開。山有高低,便造就了茶海時而平坦、時而起伏的壯觀景象。相鄰的成片的茶樹以一條細小的土路輕輕割開,這條小路蜿蜿蜒蜒一直延伸到茶海的盡頭,最終與大路相連接。道路兩旁還生長著一些小野花,他們的出現仿佛為這單色調的碧海略施粉黛,更加顯得可人了。小路匯聚成大路,大路斜跨著山丘,最終通向茶海中心的觀海樓。那是一座擁有斗拱式屋檐和大理石雕花欄杆的古式樓閣,這種古香古色的建筑更為整片茶園增添了一抹精雅的文人氣息。
漫步在小路上,我們得以接近這些茶樹。正是在一行行翠綠的茶樹間,我們遇到了羅再濤婆婆。婆婆是當地的茶農,這從她的衣著中就能看出來:長褲長袖,頭戴斗笠,身上背著一隻塑料桶,桶上延伸出一根帶有噴頭的橡膠管子。
當地茶農羅再濤婆婆與我們合影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我是去防虫的,平時都是四點打一次藥,但是今天馬上要下雨了,就早一點出來了。”得知我們是從北京來的大學生記者,婆婆咧開了嘴,“我會上電視嗎?”在給我們介紹茶園的時候,想到有可能被媒體報道,她略顯緊張,卻又激動得像個小孩子。
防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片茶園漫無邊際,隻有十幾個人在養護,他們背著水箱,在水箱中加上水,再放入一些虫藥,調整好橡膠管前端的金屬噴頭,藥就會從水箱中噴出來,洒在茶樹的葉片上。如今雖有機械化的機器能夠替代這種人工方法,但是這裡的茶海還是由茶農們這樣一行一行地防虫的。由於水箱容量有限,他們還要不斷地跑到固定地點去給水箱添水。如此大的工作量,他們從早上七點開始一直做到十一點,中午稍作休息后,下午又來到這裡。
羅再濤婆婆在調整水箱噴頭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定睛一看,茶樹並不是一團亂糟糟的樹葉拼湊而成的,它的葉片排布是具有一定規律的。翠綠鮮嫩的幼芽被幾片同樣鮮艷的葉片托舉著,它蜷縮成小卷,就像竹簡中卷了一支毛筆一樣,將茶樹中最嫩最小的葉尖緊緊包裹起來﹔嫩葉下,是幾片顏色稍顯厚重的老葉,它們的鋸齒狀邊緣比其他葉片更加明顯,葉片表面的脈絡也更加清晰,越到茶樹根部,這種老葉就越茂密﹔三種葉片從上到下依次聚在一枝細枝上,幾十條細枝重疊起來,就形成了一團碧綠的茶樹。
羅再濤婆婆用手迅速地掐下一片在細枝最頂端的嫩葉,遞到我們手中。“這種葉片叫生青,就採這個,其他都不要的。”婆婆又掐下幾片遞到我們手中。每年的春季清明前、盛夏和深秋,婆婆與其他的幾個茶農都要趕在產茶期過去前把整片茶園的生青採摘完畢,繁重的工作量和年復一年地勞作,使婆婆的雙手變得粗糙而黝黑,並且溝壑縱橫。
托著翠綠生青的手上溝壑縱橫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有一個詞叫做“瀹茗”,意思是煮茶。婆婆介紹說剛剛採下來的生青無需加工,直接洗干淨放到水中去煮,水開后棄掉第一道水,再次添水煮開,這樣制作的茶湯無需添加任何佐料,就已無比清香可口。不過,這樣喝茶還是有些奢侈。茶農們採好的茶往往都是送到附近的作坊中,進行蒸、炒、烤等工序,做成干制茶葉,這樣茶葉的味道會更加濃縮,也更易於保存。像喝這樣的綠茶,不能用紫砂壺或者蓋碗,行家們都是用細長的玻璃杯。泡制時要一半茶葉飄在上面,一半沉在杯底,根根豎立,才証明是上好的綠茶。
一半在上一半在下,根根豎立 (首都醫科大學 余長遙 攝)
然而像這樣在視覺和味覺上都給人帶來無比享受的好茶,對於每一位茶農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要看年成嘍,如果收成不好,日子會過得很困難。”茶樹十分嬌嫩,需要茶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養護。如果遭遇極端惡劣的天氣,茶園更是會大面積減產。“可憐這些茶嘍。”說到這裡,一直很興奮的婆婆低下了頭,雖然他的嘴還是笑著的,但神情卻流露出了一絲落寞。
的確,像羅再濤婆婆這樣的茶農,無論在這片茶園投入多少感情和精力,最終還是要看老天的眼色。婆婆走到一片茶田中,突然又興高採烈地給我們講某天她在這裡遇到兩條蛇的驚險故事。看著婆婆,如今已不年輕,但卻始終興奮地像個孩子。她是真正投入著感情,愛著這片茶園的。
臨走前,我們將小禮物贈給婆婆,婆婆隨即稍稍收起了笑臉,一個勁地謝絕,雙眼卻已微微泛紅。最終,她還是接受了我們的禮物,並又重新展開了笑臉,“這還是第一次收禮呢!”她摸了摸眼睛,急忙把包裡的一盒花生牛奶塞給我們,“拿著喝,好好讀書,歡迎再來這裡!帶著同學一起來,我會用這些茶好好招待你們!”她迎著風,依舊笑著,身后碧綠的茶園綿延萬裡。
微風,笑臉,翠綠的茶園綿延萬裡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芳滿翠株尚需品,萬畝茶香且瀹茗。
單純而可愛,充滿童心。每次一想到她的故事我就不覺淚眼。這是一份多麼辛苦的工作——而且即使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也不一定會得到回報。但是像羅再濤婆婆這樣的茶農仍然全身心地照顧著這片萬畝茶海。充滿樂觀,朴實而善良。他們的汗水成為了那些壯碩茶樹的養料,他們的故事正成為這片茶園的傳說。正因為有這樣可愛的人們,上好的湄潭翠芽正在運往四面八方,在全世界愛茶者的茶幾上泛著陣陣清香,一半在上一半在下,根根豎立。
(首都醫科大學 余長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