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遵義學子憶紅色之旅:記一段崢嶸歲月

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為弘揚“不怕苦、不怕累”的長征精神,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在北京市教工委老師的帶領下,圍繞“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的主題開展參觀採訪活動。作為協辦單位遵義師范學院的一名同學,我有幸成為了記者團的一員。
從22號以來,在為期一周的採訪活動中,我親見了來自首都各校記者身上所表現出來與“長征精神”所契合的珍貴品質。
每一次參觀採訪前,大家都會“各顯神通”——通過各方途徑了解該地情況,搜集資料,從而擬選方向,制定計劃﹔到達實地考察採訪時,他們頂著烈日,扛著設備,或拍、或問、或記﹔在轉站車上,在深夜的電腦前,他們一遍遍翻閱筆記、聽讀錄音、查証資料,將挖掘到的“獨家”新聞及時呈現出來。雖然這些學生記者並不都是新聞專業出身,卻都用記者才有的專業操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地踐行了“樂於吃苦,不怕艱難”的長征精神。
在採訪過程中,我能夠發現長征精神中那種“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也在他們身上有所體現。當他們在尋訪那些當年經歷過長征革命時期的老人或是紅軍后人時,都會遇到對方因為年事已高而口齒不清的問題,雖然滿懷濃濃的紅色情節,卻隻能提供對當年舊事的片段記憶。他們會很耐心的去和老人反復求實,力求真實完整。最后再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故事還原再現,通過媒體的報道,將這一段段紅色記憶融入每個中華兒女血脈中,使它代代相傳。
一則報道的背后是多個人的共同努力,他們分工搜集資料,彼此交換思路,相互幫忙審稿校稿,團結協作,不分你我。在參觀湄潭永興茶海的時候,暴雨突襲,記者團裡一組的成員正在做採訪,沒能及時避雨,以至於大家的衣服都被淋濕。而二、三、四組成員則臨時改變行程計劃,提前結束採訪,陪一組成員們一起回到酒店,讓一組成員們得以及時更換濕透的衣裳,不致引起感冒。整個過程令下即行,沒有一人拖延。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貫穿於整個“重走長征路”的行程。
紅軍長征行軍二萬五千裡,歷經數不盡的艱難困苦。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在“重走長征路”中也有數不清的辛酸史。他們大多都來自首都的高校,習慣了北方的飲食習慣,初涉貴州,對雲貴高原濕熱的氣候和重辣口味的黔菜還來不及適應,便踏上“征程”,體驗“征途”。以導致有部分人產生了水土不服的情況,但又不得不帶病“行軍”。即使帶病,他們以“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支撐,堅持到“革命勝利”的最后一刻。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從不是學霸,更不是天才,平常學習還算得上認真積極,不謀大才,隻求腳踏實地。然而,僅一周的時間,我學會了“沒有比較就不知道差距”。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這條“長征路”雖然已經結束,但我的“長征路”才起程。(遵義師范學院 文吉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