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浙大校友尋根湄潭:烽火中的小城大愛

在浙大西遷陳列館,一群古稀老人顫顫巍巍地跪在文廟前。每當回想這個場景,浙大西遷陳列館講解員陰利君都會濕了眼眶。
這是在2009年浙江大學西遷70周年紀念會上,幾十位浙大老校友來到湄潭,對著文廟行跪拜禮。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已年屆70,最大的一位已有90多歲。一位校友當時說道:“如果說不是湄潭人在我們最艱難的時候給予我們幫助,就沒有現在的我們。讓我們對著湄潭,對著湄潭人深深地磕上三個響頭,以答謝他們的恩情。”
這位校友提到的“湄潭人的恩情”是指發生在1940年的“文軍長征”。1937年,戰火綿延到浙江杭州,為了找尋一張安靜的書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脈,浙大師生在時任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冒著紛飛的戰火,忍受著艱難的環境,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裡,於1940年抵達遵義湄潭,在這裡扎根辦學。
漫漫的西遷途中,浙大師生不僅要忍受飢餓寒苦,還要忍受沿途居民的冷漠。由於居民們擔心糧食被侵佔,浙大師生所到之處往往受到排擠。然而,唯獨湄潭是一個例外。當在戰火中流亡的浙大師生通過湄江橋,從遵義進入湄潭城時,在橋的那一頭,站立了20余位湄潭老百姓,捧著採來的鮮花,端著煮熟的雞蛋,歡迎這所千裡之外的大學入城。
為了迎接浙大師生的到來,湄潭人民空出了250多間房舍供師生們入住,其中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新修葺的房屋。那個時候,湄潭縣總共隻有600多戶人家。在物資供應不足的條件下,湄潭人民把為數不多的糧食留給了浙大師生。浙大西遷陳列館的講解員鄧嬌嬌從事講解工作已近一年,每每講起這個場景總是感嘆不已:“在整個文軍長征歷史中,這一段是令我最感動、最難忘的部分。”
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浙大與湄潭也是如此。76年前,浙大與湄潭不期而遇,在烽火歲月中演繹了一場小城大愛。76年后,浙大的教授及學子,一次次穿行於中國東部的杭州與西南部的湄潭,追尋當年文軍長征的回憶。
鄧嬌嬌告訴記者,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接見過許多浙大校友,每年浙大的校長都會來到這裡參觀。今年8月,他們就接見了浙江大學生本科團、研究生團、社會實踐團三個團隊。除此之外,不少浙大畢業生也會自行前來文廟,重溫這段歷史。大學校長林建華曾在湄潭說過:“貴州湄潭是浙大人心中永恆的聖地。”
據鄧嬌嬌的回憶,在所有接見過的校友中,最特殊的便是竺可楨的兒子竺安了。今年5月30日,已經87歲高齡的竺安與夫人一起,回到第二故鄉湄潭,追憶父親的足跡。這是他在闊別湄潭70年后,第三次回訪湄潭。
在湄潭縣委常委牟維等人的陪同下,竺老與夫人來到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剛跨進文廟大門,竺老眼中就已噙滿淚水。兩位老人緊緊牽著手,蹣跚著走向竺可楨的辦公室陳列館。當看到竺可楨的蠟像時,竺老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甚至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都幾度哽咽。
從1947年浙江大學回遷杭州到現在,浙大與湄潭之間的情誼一直在延續。明年5月21日,是浙大誕辰120周年的校慶,屆時湄潭將會舉辦周年慶典,更多浙大校友將在這裡重聚。
台灣小說家瓊瑤曾寫過一部小說《菟絲花》,裡面女主角名叫憶湄,“湄”即取自湄潭縣。小說講述了浙大學子與湄潭姑娘的淒美愛情,象征了76年前浙大與湄潭的邂逅。如今,前輩們散落在這座小城的故事,已成為浙江大學新的精神家園,無數人回到這裡,汲取隔代的養分,正如蘇步青在87歲時,寫下的古體詩:“平生最是難忘處,揚子湄潭浙水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葉依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